毛姆川端康成高尔基均父母双亡 作家就需要熬过孤独寂寞?|王璞

撰文: 王璞
出版:更新:

读伟大作家传记,我有个发现:他们要未是孤儿,要未是少小离家失去父母荫疪的人。
文:王璞|原题:最孤独的职业

例证伸手就可举出一把。

英国作家毛姆,八岁失母,过了两年又失父,被送给在英国小镇作牧师的伯父抚养。在这以前他一直住在巴黎,现在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家庭,要到陌生的学校上学,同学都嘲笑他说话中的法语口音,他是这样的孤寂,惊恐,以至于患上口吃,终生未愈。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网上图片)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更为不幸,三岁时便父母双亡,他和姐姐被送到祖父母家,不料七岁时祖母也去世。到了十岁,连姐姐也死了。他和祖父相依为命。十六岁那年,祖父重病垂危,只有他独自一人守护在病榻旁。为祖父送终之后,他写了<十六岁的日记>,记录祖父弥留之际的情景。这便是他的文学处女作。

高尔基(wiki)

俄国作家高尔基比他们更惨,父母相继在他十岁之前死去。外祖父母收留了他,但他们一贫如洗,只好把他送去当童工,从此开始他在社会低层挣扎求存的人生。那些苦难经历后来都被他写在自传三部曲《童年》、《在底层》和《大学》里,我认为这才是他最伟大的作品,而不是那本被宣传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的《母亲》。尤其是《在底层》,第一次读它时我还是个孩子,还为阶级斗争学说所蛊惑,以为好人坏人是按阶级划分的,无产阶级都是好人,资产阶级都是坏人;穷人都是好人,富人都是坏人。这部小说打开了我的眼睛,让我看到:倒是“人穷志短”、“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些俗语比较合乎实际情况。人类只要不摆脱愚昧和迷信,那就会让他们本性中的原始欲望占了上风,变得比动物更为野蛮残暴。

《佩德罗·巴拉莫》书封

胡安·鲁尔福可以说是高尔基的墨西哥翻版,他也是童年便父母双亡,被送进孤儿院,然后落入社会这所残酷的大学。为了谋生,他独自走遍墨西哥大地,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也跟高尔基一样,是书本救了他,让他获得知识和智慧,得以拿起笔把那一切记下来。三十八岁这一年,他写下那部堪称经典中之经典的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另一位大师级小说家马尔克斯说他能把这部小说倒背如流,我没那么厉害,只背得出开头:“我来科马拉是因为有人对我说,我父亲住在这儿,他好像名叫佩德罗·巴拉莫。这是家母告诉我的⋯⋯”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原来小说中那对父母都是鬼魂。胡安·鲁尔福是用尽了一生的才华与想望中的父母在冥冥中对话。

我想,是不是作家这种职业就需要孤独和寂寞的煎熬呢?

美国作家保罗·索鲁似乎作了肯定的回答,当文学青年问他成功之道,他回答:“离开家,离开你的父母。”那么旅游作家的成功之道呢?“孤身上路。”这是首要的一条。他自己十八岁就离开了慈爱的父母,参加和平队浪迹天涯,历尽沧桑,终于实现梦想,成为名满天下的大作家。

(获作者授权转载自Facebook帖文。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王璞其他文章:李维史陀《忧郁的热带》 死前必读的人类学经典

【王璞其他文章:茑屋之前的日本传奇书店 “文化奇才”田中庆太郎改变行业

作者简介:王璞生于香港,长于内地。上海华东师大文学博土。一九八零年开始写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后作过报社编辑和大学教师。二零零五年辞去大学教职,专事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鸟》、《送父亲回故乡》;散文集:《呢喃细语》、《整理抽屉》、《别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图书馆怪兽》、《小屋大梦》;长篇传记:《项美丽在上海》;文学评论:《一个孤独的讲故事人—徐讦小说研究》、《我看文学》、《散文十二讲》(此书内地版改名为《作文十二讲》、 《小说写作十二讲》、教学参考书《现代传媒写作教程》等。长篇小说《补充记忆》获天地图书第一届长篇小说奖季军,长编小说《么舅传奇》获天地图书第二届长篇小说奖冠军、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