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史陀《忧郁的热带》 死前必读的人类学经典|书话余语|王璞
“即使我是太宰治——那位每天都在想着明天怎么自杀的日本怪胎作家,今天读到了这本书,我也会把离世的日期挪后,读完这本书再去死。”这是我在读列维·施特劳斯(编按:Claude Lévi-Strauss,港译克劳德‧李维史陀)《忧郁的热带》时想到的。
文:王璞|原题:朝闻道 夕死可矣 ——读列维·施特劳斯《忧郁的热带》
我深深体会到一九五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们的遗憾:可惜它不是一本小说,不能把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颁给它。
但也为之庆幸,因为对于这部伟大作品来说,龚古尔奖实在太寒碜了。依我之见,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奖配得上它。这倒不完全是因为这部书太伟大,而是因为它的包罗万象,难以归类。它同时具有小说的精彩叙事、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洞见、结构语言学的深邃内涵、哲学家的深刻、散文诗的优美行文、它甚至还是一本可与马可波罗游记和斯文赫定的探险经典一争高下的游记。这从它开篇第一段就可以看出来了:“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然而,现在我准备讲述我自己的探险经历。”
整本书就是一场从南美到南亚、延续了十五年之久(从1935年到1950年)的探险记。其间既有从希特勒铁蹄下的法国逃脱的惊险,更有从杀机四伏的热带丛林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以刺激感官为能事的警匪探案片也为之失色。
一言以蔽之,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各取所需——当然是指的那些还在读书的人。至于象我这种不无“朝闻道夕死可矣”精神的人(大言不惭一回),就更是这样了。
文学爱好者大可只欣赏它的叙事手法和文采,而略过那些巨细靡遗的部落风俗描述;人文学者——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民族学、文艺学、历史、哲学、宗教、经济,这些科目还可大大延长——可以从中得到学术研究的启发,莘莘学子可从中找到探索知识海洋的途径,或者说得鄙俗一点,找到论文写作的题目;就算是那种“无聊才读书”的人,只要尚有一点点求知欲,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方面满足自己好奇心。
可以说,这是一本最接近博尔赫斯“沙之书”的书,博尔赫斯想像中的那本无穷无尽的书,在《忧郁的热带》里得到了部分体现。你会发现:随著你自已知识的增长、阅历的厚积、思想的深化,每一次重读这本书,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启示,感受到一道新的光彩。
例如,我以为在我读过的讲述伊斯兰世界的典籍中,奈保尔《在信徒的国度》和《不止信仰》是其中最为真实详尽、精辟敢言的,可是今天当我重读《忧郁的热带》,我在书中看到了对于伊斯兰世界更为洗炼精准的描述。不同于那位愤世疾俗的小说家,这位渊博冷静的思想家从时间的角度上将伊斯兰教放在基督教与佛教之间、从空间的角度上把它放在东方兴西方之间来考察,思路便大大放开,眼界便大大拓展。
此书出版七十年后的今天,当我读到“事实上,东方与西方接近的程度,远远超过两者兴伊斯兰教这个时代错误的接近程度”这样的话,仍然为之一惊:霍梅尼当年一定没读过这本书吧?
而当我读到作者考察过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缅甸寺庙,发出以下感叹:
“我亲身经历了伊斯兰世界之后,我才能了解今日法国思想界所面临的危险。我不能轻易原谅伊斯兰,因为它显示出我们自己的影像,因为它迫使我了解到法国已经开始越来越像一个伊斯兰国家。”
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在巴黎的蒙马特恍若置身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情景。心想,也许,用不了七十年,我们的子孙已经回到丛林,置身于一片文明的废墟吧?不过又也许,人类就是这样一次次地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出发。
然而,每逢我落到这种悲观绝望的境地,我便会翻到书的最后一章,让自己沉埋于那优雅如诗的哲理沉思之中,被这位让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智慧之果的智者如下的结论所安抚:无论如何,当我依然作为人类而存在,我便享受只有人类才能享受的一项特权:思考。
(获作者授权转载自Facebook帖文。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王璞其他文章:茑屋之前的日本传奇书店 “文化奇才”田中庆太郎改变行业】
【王璞其他文章:《富豪刑事》筒井康隆不甘受恶评 文学系设定叫阵理论家】
作者简介:王璞生于香港,长于内地。上海华东师大文学博土。一九八零年开始写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后作过报社编辑和大学教师。二零零五年辞去大学教职,专事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鸟》、《送父亲回故乡》;散文集:《呢喃细语》、《整理抽屉》、《别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图书馆怪兽》、《小屋大梦》;长篇传记:《项美丽在上海》;文学评论:《一个孤独的讲故事人—徐讦小说研究》、《我看文学》、《散文十二讲》(此书内地版改名为《作文十二讲》、 《小说写作十二讲》、教学参考书《现代传媒写作教程》等。长篇小说《补充记忆》获天地图书第一届长篇小说奖季军,长编小说《么舅传奇》获天地图书第二届长篇小说奖冠军、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