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沙特“永远在作秀” ? 他为什么拒领诺贝尔奖?|王璞

撰文: 王璞
出版:更新:

假如说波伏娃是一生都在撒谎的女人,那么她的情人萨特可说是一生都在作秀的男人。(编按:波伏娃港译波娃,萨特港译沙特。)
文:王璞|原题:他人即地狱?

波娃是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图为1955年,其同伴侣尚-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一起至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周年庆典的场景。(来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是我对他存在主义理论的最早认识。那时我在读研究生,住集体宿舍。四人一间,房间里放下四张碌架床和四张桌子就没一点空位了。坐里面的人要出去,坐外面的人就必须站起来。房间小得连氧气都因别人的存在而不够用似的,所以我本能地从字面意思理解萨特这一名言。

沙特《无路可出》书封(Goodreads)

而萨特用以图解这一哲学命题的小说《禁闭》(编按:港译《无路可出》),正是设定了三名身处一间禁闭室的囚徒,他们互相厌恶、争吵、对抗,但谁也无法离开无法死去,每个人对别人都变成了地狱。

可是毕业时我对这一名言已发生怀疑。原因很简单,三年相处之后,我们四名宿友成了好友,分享喜乐也分享哀伤。当你苦于失眠难以入睡时有人在身边大声喧哗,他人的确是地狱;可当宿友见你躺床上了连戴耳机听收音机都把音量开到最小时,他人就情同亲人了。

我想,他人是地狱的可能性是与大家之间的忍耐、同情、和理解程度成反比的,当互相之间的忍耐、同情、和理解达至一定程度,情况就会发生反转,他人不再是地狱了,变成了难友、伙伴和挚友。

德国哲学家萨特。 UNSPECIFIED - CIRCA 1900: Jean-Paul Sartre. (Photo by Dominique BERRETTY/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图源:GETTY/VCG)

我后来又读了萨特其他著作:文论、小说、还有自传,对这句名言又有了新的理解。我想,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还可以把它理解为: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势必活在他人的目光下。无视他人的目光就会变成无法无天的混蛋。每个人的存在都必须以别人也能存在为前提。法律就是因此而制定的。

但是,如果过份在乎他人的目光,分分秒秒都以他人的目光来调校自己的存在,你就象一个永远下不了台的演员一样,永远在作秀,永远在劳苦。他人的存在就成了自己存在的地狱。

萨特就活成了这么个人,一生都在追求掌声和名望,为了让自己在观众眼里永远最特别最出彩,他的婚恋、他的事业、他的一言一行都得不同凡响特立独行。获得诺贝尔奖也选择不去拿,因为不去拿比去拿更具轰动效应。

不过无论如何,一生都在作秀比一生都在撒谎好。这让他跟波伏娃一起参观了中国回来,明智地选择一言不发。毕竟是个造诣非凡的哲学家,他明白,发言的话,要未得罪情人要未得罪观众,于是沉默是金。

(获作者授权转载自Facebook帖文。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王璞其他文章:评诺奖得主安妮艾诺 为何作家总爱写童年往事、家庭悲剧?

【王璞其他文章:《玩谢大作家》 使人想起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的写作要义?

作者简介:王璞生于香港,长于内地。上海华东师大文学博土。一九八零年开始写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后作过报社编辑和大学教师。二零零五年辞去大学教职,专事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鸟》、《送父亲回故乡》;散文集:《呢喃细语》、《整理抽屉》、《别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图书馆怪兽》、《小屋大梦》;长篇传记:《项美丽在上海》;文学评论:《一个孤独的讲故事人—徐讦小说研究》、《我看文学》、《散文十二讲》(此书内地版改名为《作文十二讲》、 《小说写作十二讲》、教学参考书《现代传媒写作教程》等。长篇小说《补充记忆》获天地图书第一届长篇小说奖季军,长编小说《么舅传奇》获天地图书第二届长篇小说奖冠军、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