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别墅万金油花园名园利园游乐场逐个数|形塑香港的旅游文化史
1918年,有商人趁游乐场供不应求的商机,在北角七姊妹一带兴建名园游乐场。与太白楼的方式不同,名园布置得宜,地方广阔,运动器具应有尽有,主事者仿照上海“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的办法,吸引了不少游客。
文:阮志 | 来自《从荒岩到东方之珠——形塑香港的旅游文化史》(三联书店)
名园因建筑新式,又兼有太白楼及愉园的射击场等游戏,而且位置近海,暑热时凉风习习,游客人数在太白楼与愉园之上,电车公司亦增辟了名园路线。加上太白楼因人事关系停业,愉园亦因生意冷清而宣布结束,只余下名园一家,更集中了游人如鲫。但后来,名园亦因位置偏远及游艺不多,入场人数不理想,无利可图而在1930年代初结束营业。
【作者其他文章:樟园愉园太白楼游乐场......香港乐园历史】
名园停办后曾作联华影业公司片场。1937年,钟声慈善社征得名园主人同意,免费借用此场地,举办“万善缘胜会”,为潮汕水灾赈济及追悼死难同胞,广州四乡、澳门、中山各方人士亦来港参加,僧人道士由国内名山礼聘来港,本港各方居士林全体报效,经坛也有20多处,盛况空前。在第二日开坛后,天文台挂起九号风球,当时未及收拾旙杆及竹棚等设备,本以为会全部被台风吹翻,岂料翌日雨过天青后,主事人发现长旙塔顶依然屹立不倒,其他大小棚也原封不动,惟有地方神扑倒地上,最后胜会仍筹得十几万元赈灾,可算是一个奇迹(黄燕清编:《香港掌故》,1959)。
另一个著名的游乐园是位于大坑的虎豹别墅,1930年代由缅甸华侨商人胡文虎兴建,楼高三层,其装饰艺术风格反映当时本地流行的设计,并糅合了中西艺术特色。别墅本身属私人府第,不对外开放,但别墅旁的万金油花园则公开给市民参观。园内有大量彩色塑像、假山、石洞、景观,以及中国民间传说、佛教和道教故事的壁画。游人可以攀上塑像及假山,穿越石洞,与神像合照,从壁画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场景中,认识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思想。当时由于娱乐场所不多,不少家庭在假日爱到万金油花园游玩,成为香港市民的集体记忆一部分(万金油花园在战后继续开放给市民参观,直至1998年有发展商计划重建。由于万金油花园在数十年间不断翻新景物,建筑价值不高,最终各方决定只原址保留虎豹别墅和它的私人花园,万金油花园则在2001年关闭,拆卸重建)。
利园与利园山的开发
港岛东区一直有新的游乐场出现,曾是香港游乐场最密集的地方。1920年代,利希慎购入位于东角(今铜锣湾)的渣甸山土地,改名利园山,依照山势,于1923年开辟成利园游乐场。
利园设有剧场、映画院、游乐场、酒楼餐厅等,蔚为美观,是香港最大型的游乐场。入口处为一斜坡,可供车辆出入,右侧有楼梯而上,娱乐包括粤剧、电影、幻术、国技及唱女伶等节目;有奖游戏有风枪射击场、飞镖场、掷藤圈、猜谜;儿童游戏则有秋千架、骑木马,入场每位2角,因游艺丰富,许多名园的游客亦被吸引到利园*。
当名园结业后,利园更成为唯一一个娱乐消遣地,大受普罗市民欢迎,生意进入黄金时期。利园虽然在1931年关闭,但仍会在特别时间开放举行活动,如在1932年,一个在利园举行的慈善游艺会举行烟花汇演,并有名家齐集利舞台,为赈济上海的灾民出力(《香港工商晚报》,1932年4月10日)。在利园正门右边曾建有一个规模较小的“东区游乐场”,二次大战后停业,并改建为楼房( 《香港百年史》,121-123页)。
* 陈世丰:《游乐场兴替史》,黎晋伟主编:《香港百年史》(1948初版)(香港:心一堂,2018),121-123页。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书名|从荒岩到东方之珠——形塑香港的旅游文化史
作者|阮志
出版|三联书店(香港),2021.07
作者简介|阮志,香港出生,祖籍广东新会,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荣誉副研究员、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客席讲师,多年来对香港历史、文物及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包括新界宗族、边境禁区村落、客家文化、二十世纪香港天主教历史及旅游文化史等,著有《越界:香港跨境村庄及文化遗产》、《入境问禁:香港边境禁区史》及《中港边界的百年变迁:从沙头角莲蔴坑村说起》,编著有香港天主教历史研究专书及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旅游业是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香港的文化和社会变化,与本地旅游业发展不可分割。开埠初期,西方人对香港的印象普遍恶劣,视为一个气候不佳、自然资源匮乏、危机处处的荒岛;一百年后,二战结束,香港著力发展旅游业,其殖民地背景吸引了很多对神秘东方有憧憬的外国游客,渐渐得到购物天堂、美食天堂、东方之珠的美誉;来到现代,香港也开发人文旅游的资源,郊外风光、文物古迹不一而足,展示了香港旅游业的多元化和与时并进。
本书是首部有关香港旅游文化史的专书,旨在探讨自开埠至九七回归,香港作为旅行目的地的历史发展、文化与经济相关的行为。从殖民地早期至二战,旅行的各种发展形式如长途、短途、本地游、侨居和迁移等,加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社会和文化交流。战后,香港旅游的进一步推广及产业化,除了带动经济发展外,亦有助殖民地政府为香港树立国际现代化的城市面貌,加强了香港人的本土化和身份认同。
香港人以文物、商业成就和东西方文化的并列,建构历史及重拾“正面”记忆。业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使城市的文化走向本土发展,进一步让香港获得国际认可,带动了以中西文化并存的都会发展历程。
【延伸阅读:屯门历史|杯渡庵、青云观与青山禅院历史|萧国健】
【延伸阅读:石篱游乐场珍贵照片再展出】
【阅读世界:世界阅读日专辑】
【虚拟书室:上网打书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