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门历史|杯渡庵、青云观与青山禅院历史|萧国健

撰文: 转载
出版:更新:

香港新界屯门青山山麓,有青山禅院,世传其为千年古刹,然该禅院实创建于1928年。其地旧有杯渡庵,惟早已废圮,遗迹难考,虽世代重建或修葺,但亦数易名称。本文目的,着重考证该地梵刹兴替及杯渡庵与青山禅院之间关系。

文:萧国健 | 原题:屯门杯渡庵、青云观与青山禅院 | 来自《鉴古寻根:香港历史与古迹寻踪》(三联书店)

青山位于今新界屯门,古称屯门山,亦称杯渡山、瑞应山及圣山,英文作Castle Peak(堡垒山),高一千九百零六呎,远观青葱秀拔,因而称之为青山。青山山腰处,有青山禅院,自山脚沿车路登山,经挹晓亭,越“香海名山”牌坊,约十数分钟,可达该寺山门。(1)

(1)【屯门山】《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引唐代贾耽《古今郡县道四夷述》,广州通海夷道条云:“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是则屯门山之名,早于李唐间已见运用。【杯渡山】清陈伯陶《东莞县志》,卷四十,〈古迹略四〉,杯渡庵条,引宋代蒋之奇《杯渡山诗并序》谓:“广州图经:杯渡山在东莞屯门界三百八十里。书旧相传,昔有杯渡师来居屯门,因以为名。”是则杯渡山之名,于赵宋间已被使用。【瑞应山】《东莞县志》所引宋蒋之奇《杯渡山诗并序》载:“所谓屯门者,即杯渡山也⋯⋯伪刘大宝十二年已巳岁在二月十八日,伪封瑞应山。”可见该山之名瑞应山,始自大宝十二年(969)。【圣山】因该山曾为杯渡禅师等圣僧驻锡之所,故名之曰圣山。明清舆图上多以圣山名之。【Castle Peak】因山顶远望状如堡垒,故英人称之为堡垒山Castle Peak。【青山】 “了幻大师传”碑云:“⋯⋯乃偕老和尚漫游新界,至屯门杯渡山,⋯⋯以其山松柏丛生,翠遍野,故改其山名为青山。”

杯渡禅师与杯渡庵

青山历代皆有名刹。东晋时,有南越人郑姓者,于隆安年间(397-401),师事梵僧昆尼多流支,旋披剃出家,法名道朗,适耆域、杯渡二僧至,与共游,其后于南山建普渡寺。求那跋陀罗、菩提达摩、昆尼多支等诸圣者,亦先后驻锡于此。后人因名该山为圣山。刘宋间,为悼念杯渡禅师之曾驻锡其地,遂于圣山北腰建杯渡庵,或称杯渡寺,该山亦称杯渡山。隋代改杯渡寺为普渡道场。唐代改称云林寺。北汉干祐八年(955),屯门镇同知陈延命工雕制杯渡禅师像,于杯渡山供奉。大宝十二年(969),南汉主刘𬬮敕封杯渡山为瑞应山。(2)

(2)【圣山】唐德源和尚《春山老人石堂集》,〈道朗法师碑文〉。详见笔者《香港之三大古刹》(香港:显朝书室,1977年),〈大光法师序〉引文,页6。【杯渡】清舒懋官《新安县志》,卷十八,〈胜迹略〉载:“杯渡山,海上胜境也。昔宋杯渡禅师住锡于此,因名。”【杯渡寺】林大魁《青山禅院大观》引陈伯陶《游屯门青山赠陈春亭居士诗》所附小注云:“山有杯渡寺、青云观,久废,居士为之重葺”,页50。【云林寺】《香港之三大古刹》,页6-7。【南汉主与瑞应山】清舒懋官《新安县志》,卷二十三,〈县文志二〉,又及清陈伯陶《东莞县志》,卷四十,〈古迹略〉皆载蒋之奇《杯渡山诗并序》,中云:“所谓屯门山,即杯渡山⋯⋯有伪刘大宝十二年己巳岁在二月十八日,伪封瑞应山,勒碑在焉。碑文刻汉干祐八年岁次甲寅,关翊卫副指挥,同知屯门镇检点、防遏石靖海都巡陈延,命工镌杯渡禅师之像,充杯渡山供养。”

由佛而道的青云观

杯渡庵于隋代曾一度改作道观,幸于唐代恢复作佛寺。而至宋代,该地再被辟作道观,至民国初年仍之。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诏改此寺作斗姆宫,逼僧众易道服居住。元代改为青云观,明代仍之。清初因沿海内迁,该地曾一度荒废,复界后仍用旧名青云观。道光二十二年(1842)当地士绅重修该观,刻石额及铸铜钟以纪其事,并与屯门陶氏善信题助田租,作为香火开支。陶氏每年亦于观内举行开灯仪式。民国初年,青云观仍为道场,时人称之为斗姆古庙,中奉斗姆及王灵官二神。

显奇法师与青山禅院的创建

显奇法师,俗姓陈,名春亭,原籍福建漳浦,初至香港,经营实业,惟深信佛法,始设斋会于香港油麻地。遂与伙伴张森泉皈依佛教,茹素修行。一日,二人同游青山,夜宿斗姆古庙,“梦山顶白云有佛,冉冉降摩其顶”。醒后,以其地可作修行之所,遂移居焉。二人于“庙旁躬自荷锄辟径,并邀友好筹资建寺”。其时,该地本属屯门陶耀东、陶喜廷、陶殿贵及陶堂兴等人产业。业主以陈春亭为“正经慈善之人”,遂于1914年,将“青山杯渡寺青云观庙宇,送与陈春亭主持,供奉神佛。陈春亭即补回公用银叁佰六拾大圆与陶姓众等收接支用。其寺观一概归陈春亭主持司祝,任由重修整造。凡庙中所有四围物产,亦归陈春亭管理,每年收租纳粮。”陶氏同意“陶姓不得借端勒索,改换主持”。而陈春亭则不得“将寺观司祝,私推与别人”。(3)

(3)【青云观】《香港之三大古刹》,页6-7。【重修该观】大门石额阳刻横书“青云观”,右旁直书小字“道光己丑初秋”,左旁直书小字“六安张大凯题”。铜钟铭文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沐恩信绅南海谭心翼,虔铸洪钟壹口,重佰觔,敬酬青云观斗姥殿前,福有攸归。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孟冬吉旦。佛镇万盛老炉造。”【屯门陶氏善信题助田租】青云观内壁上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之“送田芳名碑”。该碑中载屯门陶氏善信题助田租细目。【斗姆古庙】“了幻大师传”碑中载:“⋯⋯乃偕老和尚漫游新界,至屯门杯渡山,喜见云山苍苍,弱水盈盈,夜宿斗姆古庙中⋯⋯”该碑刻于1958年,可见其时,该道场仍称斗姆古庙。【斗姆】斗姆,又称斗姥,道家之北斗,本生真经称其名为北斗九真圣德天后。据传,若诚心礼拜斗姆,称念其名号,便可消灾灭祸,延生得寿,获福无量。斗姆生九子,长子为天皇(勾陈)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名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即北斗七星。内中文曲及武曲两星,民间信仰其为掌握功名之星神。王灵官:道教护法神,为火府天将,位居二十六天将之首,民间以其为天上人间纠察之神。【“庙旁躬自荷锄辟径,并邀友好筹资建寺”】详见“了幻大师传”碑。拙辑录《香港华文碑刻集.新界编(一)》(香港:显朝书室,1993年),页73-75。【“将寺观司祝,私推与别人”】详见1914年9月21日陶堂兴等立送帖。

1918年,陈春亭往宁波观宗寺,受戒于谛闲老和尚,归天台宗派,法号显奇。后回归青山,于青云观旁筑三宝殿、韦陀亭,继于杯渡岩设藏经楼,隐居其中,潜研佛典,号其寺曰青山寺,并重修青云古观。1920年,青山寺建成,青云观重修亦竣工。开光之日,屯门陶氏赠送牌匾祝贺。自后,每逢农历元宵节,陶氏于寺内及青云观内举行婴孩诞生之点灯仪式,该俗至今仍存。

1933年,张纯白赴厦门,拜虚云和尚为师,法号了幻。返港后,致力兴建斋堂僧室,悉力发展青山禅院。经两位法师悉心经营,青山禅院遂有今之大雄宝殿、韦陀亭、地藏菩萨殿、青云观、海月亭、方丈室、居士林、观音阁、山门及牌坊等建设。而今中西人士喜幽栖者,多前往游观焉。(4)

(4)【重修青云古观】详见“了幻大师传”碑,《香港华文碑刻集.新界编(一)》,页73-75。【陶氏赠送牌匾祝贺】该木匾上题“道院重光”,为屯门陶裕庆于民国九年庚申(1910)恭贺陈春亭、张森泉两道长重建青山禅院工竣。【青云观内习俗】陶氏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期间,于青云观内举行点灯,祝贺该族男丁之诞生,盖欲使其子弟能获斗姆及其众子保佑。详咸丰九年(1859)陶锡光录之瓜瓞绵长,页十二。青山禅院建成后,陶族亦于寺内点灯,盖亦欲其子弟获得佛祖保祐故。青云观及青山禅院内新春点灯之俗,至今仍存。【青山禅院】详见“了幻大师传”碑,《香港华文碑刻集.新界编(一)》,页73-75。

青山禅院的名胜古迹

挹晓亭(三联书店提供)

挹晓亭|自青山山脚登山,抵青山佛教学校,再上行,便抵挹晓亭。此亭为何晓生先生所建。因体谅游人登山之苦,加建此亭供人小憩。亭内有石台石椅。亭旁有主持显奇及监院修如所立之挹晓亭记碑石。

山门牌坊|过挹晓亭,继登山,约数分钟,可见山门牌坊。牌坊正面为港督金文泰爵士所题之“香海名山” ,背面为铁禅法师所题之“回头是岸”。两题刻各有其寓意,从其笔意可见二人对中国书法皆有相当造诣。(5)

(5)【何晓生先生】即何东爵士。【碑石】 《香港碑铭汇编》,第一册,页511。【“香海名山”】港督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爵士,对中国文物素有浓厚兴趣,于政务羁身之余,曾于1927年6月及1928年3月,二度游览青山,对青山的风景名胜甚为赞赏,于1929年,立“香海名山”牌坊于青山寺路上,以为纪念。【“回头是岸”】 铁禅,法号心镜,广东番禺夏茅乡人,俗家姓刘,名梅芳,号铁禅和尚,擅结交权贵,抗战期间曾附敌,战后被斥为“奸僧”,1946年6月,以汉奸罪判狱十五年,九月病死狱中,年八十一岁。1942年4月,铁禅曾来港宣扬佛法,进行“和平”活动。

青云观(三联书店提供)

青云观|青云观位于青山禅院大雄宝殿旁,依山建筑,内分两层,底层供奉观音大士,为前殿;登石阶至高层,前为天阶,背后为正殿,中奉斗姆像,其旁为王灵官像。观内有长木鱼一尾,壁上嵌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屯门陶氏善信题助田租细目碑记,观内又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该观时所铸之铜钟一口及1920年青山禅院落成开幕纪念木匾。(6)

(6)【中奉斗姆像】该神像为四面、三目、八臂、盘膝坐莲花上,正中两手合十,其余六臂分执日、月、铃、印、弓、戟等物,十分威武奇特。【王灵官像】其像威武凶猛,脸红如火,两眼圆睁,额正中有一目,口生獠牙,须怒张,身披金甲,右手执鞭,左手掐灵官诀,脚踏风火轮,貌甚威武。【田租细目碑记】碑文详《香港碑铭汇编》,第一册,页97-98。

杯渡岩及杯渡禅师像(三联书店提供)

杯渡岩及杯渡禅师像|由禅院大雄宝殿右旁拾级登山,可达杯渡岩。此岩又称石佛岩,旧称瑞应岩,岩前有一石坛,坛后有五代时雕造之杯渡禅师像,该像刻工不佳,而神态端凝,面部简朴,形制古朴,自成一格。

“高山弟一”新碑|“高山弟一”四字,原刻于青山顶石崖上。1919年曹受培摹拓旧碑,命工凿石摩刻,置杯渡岩旁,并撰文详释其事,勒石于四字旁。惜该四字近年竟被涂改,真迹只隐约可辨。(7)

“高山弟一”新碑(三联书店提供)

(7) 【曹受培】号青山渔隐,居屯门青山山脚晴雪庐,于青山绝顶,获“高山弟一”题刻,因其旁有“退之”两小字,遂疑为韩愈手笔。曹氏继于榛丛中,获清嘉庆己卯(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椰川题碣诗,一并重刻“高山弟一”新碑旁,供游人欣赏。黄椰川题碣诗及曹氏序文,详见《香港碑铭汇编》,第二册,页456。【“高山弟一”题刻】该四字之“弟”字,现被涂改作“第”字。

“高山弟一”题刻|“高山弟一”题刻,位于青山顶石崖上,世传为韩愈路经屯门时所遗墨宝,盖因四字旁有“退之”二字故。惟据许地山先生所考,题刻者实为锦田邓氏先祖邓符。其人北宋年间宦游屯门,摹韩愈书法“高山弟一”四字,命工刻于青山之巅。题刻日久剥落,今已难辨认。

韩陵片石亭

由青山禅院后山路登山,约半小时,可抵一亭,名韩陵片石亭。亭北有一石碑,上刻冯秉华于1927年所撰青山游记。该亭之命名,本为纪念韩愈游屯门、登青山之顶且题刻“高山弟一”四字。惜其后经考证获知该题刻系宋人邓符所题,致使该亭原义全失。但从该亭可俯瞰屯门全景,仍不失为一名胜。

显奇法师圆寂后,了幻法师以当家名义主持寺务,达安法师继任住持,再传梦生法师,继传国华法师。惟国华法师的合法地位未获官方承认。

近年,青云观与该寺大事修葺,面貌一新,上述各古迹仍存。惜杯渡庵遗址,至今仍未寻获。(8)

(8) 【“高山弟一”】许地山〈香港与九龙租借地史地探略〉,文见《广东文物》,卷六。【青山游记】 碑文见拙辑《香港华文碑刻集.新界编(一)》,页71-72。【了幻法师以当家名义主持寺务】详见“了幻大师传”碑,《香港华文碑刻集.新界编(一)》,页73-75。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转载,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书名|鉴古寻根:香港历史与古迹寻踪
作者|萧国健
出版|三联书店(香港),2021.06

作者简介|萧国健,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及历史研究所暨中国文学系教授、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博物馆专家顾问,历任各大学术机构名誉研究员、客座教授及专题讲师。研究范围包括地方史、明清史、方志学、族谱学等,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种。

内容简介|知名历史学者萧国健多年间亲身走访考察香港各地,查阅大量地方志乘、家族谱牒、碑铭文献,将研究所得辑集成书,名为《鉴古寻根:香港历史与古迹寻踪》。全书分为历史篇、古迹文物篇、名刹篇、湮没古村落篇及人物篇,资料详实,语言凝练,对读者认识区内历史古迹大有助益。书中配有实地拍摄图片数十、碑铭原文多处,亦可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鹤咀炮台|港岛东南端英军海防炮台 继主教山后又一本地历史遗迹

香港地势三面环海、多岛多山,足称世界知名的远足、登高胜地。鹤咀半岛位处香港岛东南端,颇受本地远足爱好者欢迎。沿下山小径穿过树到半岛西面海边,我们可见岩石滩上仍矗立着一座坚实的建筑,它就是鹤咀炮台(Former Cape D'Aguilar Battery)。
+16

【世界上有不少建于孤岛上的著名建筑,我们一齐看看这五个著名欧洲孤岛建筑。】

+5

【意大利隐世教堂内藏多具18世纪惊世大理石雕像,雕像迫真到爆!】

+17

【一齐回顾以擅长绘画人性孤独、美国画坛大师 Edward Hopper的作品!】

+5

【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殿堂级人物黄海,多个作品成为经典,我们一齐重温当中佳作!】

+8

【英国画家 William Hogarth 经典《时髦的婚姻》,六幅画诉说一个上流不幸婚姻故事!】

+1

【废墟回忆奈良 Dreamland 清拆前最完整图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