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园愉园太白楼游乐场......香港乐园历史|形塑香港的旅游文化史
大约在20世纪初,当时有绅商认为,香港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人口众多,兴办娱乐事业不应只局限于专演粤剧或专放映画片(电影)的戏院,故计划建造一个规模宏大的游乐场,除了映画片外,还有富娱乐性的游戏,以吸引更多客人。但是兴建一个游乐场,必须有广大的地段、优美的环境及大量人力物力,由于未能解决有关问题,故计划一直搁置。
文:阮志 | 来自《从荒岩到东方之珠——形塑香港的旅游文化史》(三联书店)
1910年代,黄泥涌道的樟园曾是商人林景洲的一座私人别墅,依山而建,环境幽雅,规模虽小,但陈设简洁,布置得井井有条。
园主十分好客,每逢周末或公众假期,常常约友好到樟园游玩,举行雅集、吟诗、猜谜、下棋及酧酒等活动,有朋友劝主人索性将游乐园公开,一方面可与众同乐,一方面又可带来收益。因此,园主首先整顿园内环境,加设石桌石凳,并购备酒水饼食,以应游客需要。
初时到樟园游玩的多为新交旧好,或经熟人介绍,后来也有不相识的客人前来。樟园虽然不是正式的游乐场,但可算是香港游乐场的雏形,开创先河。
后来,有商人见樟园受欢迎,也在今养和医院的位置兴建了愉园。愉园的面积较樟园大几倍,设计较天然,种植了很多花卉,亦有人工堆砌的盆景石山、亭台楼阁。园方亦兼营酒楼食肆,价格便宜,与外间的小酒家相若,客人均游兴甚高。
每逢炎夏,愉园游人众多,倍觉拥挤,电车公司为利便游客,特设“愉园”一站,派电车来往。愉园结业后,该站仍维持了一段短时间。
樟园及愉园后来都被批评为“游闲有余,乐则不足”,游人日渐稀少,两者都在1920年代初结业。
有些娱乐商人为了应付游人新的要求,在1915年8月24日于西环坚尼地城开设太白楼游乐场(《香港华字日报》,1915年8月2日)。太白楼旧址现成为了太白台住宅区,但当年此地曾有“玉楼天半起笙歌”之誉,主人就地取材,利用蜿蜒的山形,建成亭台楼阁,种植奇花异卉,搭盖大戏演棚,还设有舞台戏、音乐亭、唱书台、练靶场(射击场)、秋千架、滑凳子、木马园(回转木马)等。最为一般文人雅士欢迎的是打灯谜、敲诗钟、围棋、即席挥毫诸般游艺。
↓↓↓图集:电车历史↓↓↓
游乐场的池塘有舢舨十多艘供人租用,还设有食肆,提供咖啡奶茶及中西饼食,亦有卤味小菜可供下酒。因为太白楼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游人众多,电车公司为应付交通需求,亦在晚间加派车辆行走西环。太白楼开业后,愉园的游客人数大减,为了抗衡,在场内增设射击场及猜谜等有奖游戏,又在报章刊登广告招徕。愉园及太白楼曾各踞东西,成为香港两个消闲好去处,惟随著游人后来转向东区一带游玩,西环变得较集中成为住宅区,故太白楼最后经营至1924年便关闭。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书名|从荒岩到东方之珠——形塑香港的旅游文化史
作者|阮志
出版|三联书店(香港),2021.07
作者简介|阮志,香港出生,祖籍广东新会,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荣誉副研究员、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客席讲师,多年来对香港历史、文物及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包括新界宗族、边境禁区村落、客家文化、二十世纪香港天主教历史及旅游文化史等,著有《越界:香港跨境村庄及文化遗产》、《入境问禁:香港边境禁区史》及《中港边界的百年变迁:从沙头角莲蔴坑村说起》,编著有香港天主教历史研究专书及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旅游业是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香港的文化和社会变化,与本地旅游业发展不可分割。开埠初期,西方人对香港的印象普遍恶劣,视为一个气候不佳、自然资源匮乏、危机处处的荒岛;一百年后,二战结束,香港著力发展旅游业,其殖民地背景吸引了很多对神秘东方有憧憬的外国游客,渐渐得到购物天堂、美食天堂、东方之珠的美誉;来到现代,香港也开发人文旅游的资源,郊外风光、文物古迹不一而足,展示了香港旅游业的多元化和与时并进。
本书是首部有关香港旅游文化史的专书,旨在探讨自开埠至九七回归,香港作为旅行目的地的历史发展、文化与经济相关的行为。从殖民地早期至二战,旅行的各种发展形式如长途、短途、本地游、侨居和迁移等,加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社会和文化交流。战后,香港旅游的进一步推广及产业化,除了带动经济发展外,亦有助殖民地政府为香港树立国际现代化的城市面貌,加强了香港人的本土化和身份认同。
香港人以文物、商业成就和东西方文化的并列,建构历史及重拾“正面”记忆。业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使城市的文化走向本土发展,进一步让香港获得国际认可,带动了以中西文化并存的都会发展历程。
【延伸阅读:石篱游乐场珍贵照片再展出】
【阅读世界:世界阅读日专辑】
【虚拟书室:上网打书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