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剧场】《不是女仆》——剧场还原女佣的真实生活
香港有三十五万外籍家庭佣工,每个星期日她们浮现街头,偶尔成为新闻主角,绝大数日子隐于工作中,生活境况也不为人所知。到底她们与这个城市、雇主的关系如何?天台制作把外籍女佣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搬上舞台,探讨复杂的权力关系。
将心比己 关注外佣问题
与外佣一样,《不是女仆》的导演艾浩家也是外籍人士。几年前来港时,他与同剧的另一名导演李婉晶搭巴士从上环往九龙,沿途经过中环时见到许多外佣聚集。艾浩家很惊讶,问李婉晶那是所为何事。“星期日才会在公众地方见到如此庞大的菲律宾人口,平日他们是隐形的。”他指,作为一个外地人想像香港的人口时,没有包括这部分;同时,他感到自己来自英国的身份,受到比外佣更好的待遇,“社会的接纳和法律的待遇完全不同。”所以,自此他开始关注外佣的议题,希望利用自己的优势让外佣与本地人沟通。
土生土长的李婉晶则由那时开始,思考本已习以为常的状况。“青少年阶段,家中已请工人姐姐,我很习惯家中有人料理家务。”曾到外国读书,到朋友家参观,她看到朋友的妈妈衣着端庄,便以为如此整齐的家居环境定必假手他人。“原来怎样处理家务,已是很不同的概念。”李婉晶反思道。
他们一直想做关于外佣的剧作,适逢一条裤制作举行“戏剧与社会:纪录剧场节”,便以这个题目参选。“纪录剧场能更真实地呈现这个议题。”艾浩家说。
不平等关系 生活中普遍
除了家访外佣和佣主家庭,他们寻访学者、记者、社运人士、中介公司、教会,以及关注外佣的非牟利团体如Help for Domestic Workers和法援组织如Mission for Migrant Workers,又翻看政府官方文档、学术文章。透过翻查资料,阅读学术文章,李婉晶惊讶权力架构合法化雇佣不平等的关系,当中影响所及远比她想像中复杂,也促使她反思以前的经历。
“我以前分𩠌给外佣姐姐时,我不会夹一件自己想食的肉给他,只会选一件少肉的,你知道自己不对,但你会照做。”李婉晶说。不单单是工作状况下不平等,这种雇主控制、高人一等的意识形态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有时雇主忽略了权力架权,除了不让女佣放假,虐打外佣,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发生。”光怪陆离、闻所未闻的事也会出现在《不是女仆》中,如其中一个受访女佣住在酒店服侍雇主一家和一只小狗,女佣需要避过保安的眼光带狗到街上散步,然后又要很鬼祟地送回酒店房间。“为何外佣姐姐来香港需要上课,但雇主又不用。其实当外佣进入一个家庭,整个家庭不同了,是否懂得指派别人做事,就懂得做一个雇主?”李婉晶指,有权力就有操守,雇主除了准时发薪金,也需要有行为上的操守。
虽然透过访问,他们深切了解到外佣受到不同程度差劣的对待,但同时也有一些正面的例子。“有一个家庭十分清楚女佣所面对的处境,如女佣因戴了伊斯兰教的头巾而在餐厅中受到歧视,被指为恐布分子,雇主则会出面阻止这个情况。”艾浩家说。
角色转换 外佣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