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剧场】《过河卒》——莫让那段偷渡史成为“消失的档案”
说起偷渡,可能只是历史书的片言只语,但这段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偷渡潮,影响从没在香港人日常生活中消失。“寻问者”剧团探索偷渡者的故事,写成《过河卒》,并以纪录剧场的形式,回答我们对香港人的组成、身份和历史的疑惑,“未必可以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希望提供一些视角。”导演陈敏斌说。
纪录片听得多,纪录剧场故名思义就是真人真事剧场。“一条裤制作”今年举办“戏剧与社会”纪录剧场节,“寻问者”的《过河卒》是纪录剧场节的参演剧目之一。
以港人角度记述那段历史之必要
陈敏斌的父母便是从内地偷渡来港,而且身边不少朋友与他一样,如此切身相关,这个问题当然勾起他的兴趣,但他说最大的原因,是回归二十年香港人开始反思和追寻自己的历史。《过河卒》创作团队觉得当中的一段偷渡移民史绝不能忽略,他们开始搜集官方资料,阅读报道文学、学术著作,访谈学者、偷渡者,甚至捕捉偷渡者的水警,希望把这一段历史搬上舞台。
“偷渡潮在香港发生,偷渡人口也占了香港人口的不少比例,反思这件事会帮我们建立多一些认识,令我们有更多准备面对新移民议题、中港关系,甚至思考一个人的生存。为何偷渡者愿意冒生命的危险去一个未知的地方?为何勇敢地抛弃过去?如果不离开大陆不会饿死,但走的话有机会死在途中,为何他们仍会这样做?”
创作团队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发现现有的资料十分零碎,“不论大陆或香港,所有公布的资料也找不到相对具体的非法入境数字。”陈敏斌说。而相关的报道文学也只有大陆学者的研究,香港人却无人问津。所以,如何从香港人的角度看这一段历史令陈敏斌感到有趣。
剧场制造一个说故事的氛围
三十多个受访者的故事,他们抽取资料,写成《过河卒》的文本,“作为一个创作人和想做报道的人,访谈完,最后我们要问自己,到底最触动、有趣、深刻、动听、影响我们的是什么?”
订立了几个主题,组织访谈故事,《过河卒》以一个个单元呈现,拼凑出一副大的历史画面。没有刻意的布景和舞台效果,只制造一个说故事的氛围。“我们不是想做一个理论或诠释,反而希望观众在演出后,会有问题问我们。”
陈敏斌说,如果我们觉得香港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并对之有归属感,需要将这些故事或传说一路延续下去,只向前看是不健康的。而作为这一代的香港人,有必要为偷渡者再诠释事情,不然随着偷渡者老去,又会变成香港史中除六七暴动之外另一个“消失的档案”。
《过河卒》
日期:8月5日 20:00, 8月6日15:00
地点:牛池湾文娱中心3字楼文娱厅
费用:$180 (不设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