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50周年展侧写当代青年面貌 负责人林伟汉:最重要是彼此看见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专访/展览】当代年轻人其实内心想什么?所面对的又是怎样一个社会?突破50周年展览以“在这里 为彼此 #HereWeAre”透过数据、雕塑以及装置等展现当今年轻人所面对境况,更邀请五十位青年参与油泥塑像创作。这次我们邀请了突破机构副总干事兼项目负责人林伟汉以及参与者Lucei来聊聊创作背后理念,也谈谈数据背后代表了什么。

突破机构副总干事兼项目负责人林伟汉以及参与者Lucei(摄:黄宝莹)

展览分为三部分,第一区域“青年人,是谁不是谁?”视像化呈现有关当今青少年有关数据,亦展示了50位青年以“我心目中的自己”为题创作之油泥塑像。项目负责人林伟汉表示:“我们觉得要服务香港青年群体,就要从认识他们开始。近年社会变化很大,年轻人面对处境和需求不断转变,我们起点是透过数据,了解年轻人真实面貌和状况,于是就有了这个展览。”

展厅左边展示了一排由突破整理的青年相关数据,涵盖人口特征、精神健康、前路探索等不同面向,希望透过数据为参观者简介青年面临处境与挑战。林伟汉以人口特征变化为例:“我们都知道香港现时有大概130多万年轻人,但其实香港少子化情况愈来愈严重,青年人或许需要承担其他未必有生产力的家庭成员生活所需,在这个情况下,对前路探索等各方面都会有影响。”他又举例,不同过往追求稳定之工作模式,现时更多年轻人追求混合工作模式,譬如是合约制工作加上自由工作,希望有更多弹性。

林伟汉坦言自己成年时期与现时社会环境已经大为不同(摄:黄宝莹)

林伟汉希望展览能成为不同世代之间桥梁:“在我自己成长的时期,整个社会与经济环境可预期性都会高一些,似乎努力就能得到预期中某一种成果。但是大环境转变实在很快,但他人依然用以往经验评价年轻人,沟通就难免有落差。这个展览相等于是一个桥梁,希望大家彼此看见,成为彼此向前走的动力。”他希望参观者能全面地参照资料:“其实所有数据彼此关联,可能你看到青年人上网时常比较长,就可能是因为网络是他们与人互动的场所之一。”

这个展览相等于是一个桥梁,希望大家彼此看见,成为彼此向前走的动力。
突破机构副总干事林伟汉

青年以油泥塑像表达自我

数据以外,展览也请来包括不同中学和大专学生、 创意爱好者、基层家庭孩子及少数族裔等等背景多元50位年轻人来以油泥塑像表达自我。每一位创作者都会在作品跟前附上一句自我描述,参加者Lucei就跟我们分享自己写下了“I am a unique and crazy person.”(我是一个独特而疯狂的人。)她患有读写障碍,曾经因为这个情况深受困扰,后来发现自己对艺术很有兴趣,便与家人商量走上艺术道路,目前最困扰就是前路迷茫。她表示作品来自过往经历:“我的构思是有两手尝试掩盖我,但我一直摆脱外力,尝试向世人展现自我。塑像不同细节我都会放大处理,在微小之处也尝试展现给别人看自身独特性。”

展览特意将塑像放置到较低位置,设计参观视线(摄:黄宝莹)

而选择让青年以油泥作为创作媒介亦有讲究,林伟汉解释道:“不同于玻璃、陶瓷烧制后就必然定型,油泥则不会永远固定形状,只要稍微加热,便可以重塑,这也是我们对青年的感受。”展览专门将其中一些塑像放置得比较低,则是希望观者能放下身段,以平等之姿看待作品。

装置象征社会声音碰撞

展览第二部分展示年轻人心声,让观者体验不同声音碰撞(摄:黄宝莹)

展览第二部分名为“张力中,你我也走过”,透过印上不同话语之不倒翁艺术装置,象征社会中不同声音和力量碰撞。这些话语有些由访谈而来,也有一些来自机构服务中一些年轻人的话语,参观者要经过展厅就必然需要用力推开不倒翁,或是与不倒翁产生身体接触,林伟汉形容像是物理上的作用力以及反作用力:“其实社会也是一样。你向青年施加作用力,他们会回应以反作用力,彼此会互相影响。”

最后一个区域“为彼此,走下去”则是展示以于13个青年单位作为灵感的3D打印陶艺创作,这些青年单位同样来自社会各界,但同样曾经尝试为社会作出贡献。譬如仍是中学生的Owen留意到基层儿童甚少能接触运动训练,便创办义教运动平台,将社会资源与基层儿童连结,在展览中,艺术家就将其经历转化,在蛋糕形状陶瓷上配以篮球设计,形容他为他人“分出蛋糕”。展览以外,突破往后亦有计划就展览主题出书,有兴趣读者可留意主办单位资讯。

【展览地图】

【展览详情】
名称:在这里 为彼此 #HereWeAre
日期:即日至6月16日
地点:中环大馆1座复式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