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幻术】挑战政治禁忌 为台湾戏剧开一扇窗(下)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2019年5月3日,首部用台湾政治人物“真实”姓名做成权谋悬疑的电影──《幻术》,在台上映了!
《幻术》不仅将李登辉、陈水扁、吕秀莲、宋楚瑜、连战等与“319枪击案”相关的政治人物全部重现大萤幕,甚至连马英九和蔡英文都有出现在片中,让阅听大众透过电影,了解这些人在选举期间的利益纠葛。
不过许多人以为,台湾社会风气开放的氛围下,这类政治题材作品应该是“很多”,然而其实在上一篇就曾提及,台湾朝野社会步入民主30年了,但涉及敏感政治的电影、电视却寥寥可数,甚至在香港影视作品才能看到台湾政治,为什么?
“自我审查”,或称“人人心理都有个小警总”,源自台湾戒严时代,政府为进行言论管制与高压统治,由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对发出反政府言论的人执行抓补、审问,从判决到执法期间往往“侦查不公开”。而那般肃杀气氛,使台湾社会渐渐地习惯,并弥漫著一种“幻术”结界,让民众不敢畅所欲言。
堪称惊艳,但非完美无缺
【快评.幻术】挑战政治禁忌 台湾电影新尝试(上)【心.城市】地铁典范的一体两面:台北捷运的文明与哀愁(二)【心.城市】从拆除边缘到地铁典范:台北捷运华丽大翻身(一)【快评.大象席地而坐】最叛逆的反抗 是到满洲里看大象
台湾有评论表示,“(《幻术》)能够扩展对于无暇关心政治的普通民众的思考视野”,不过反过来说,对于政治已有一定的参与能量,并发展出自我论述的观众来说,《幻术》也许没有办法给予太多的惊喜。
但是,片商依然能说,《幻术》是台湾电影的实验一步。实验的本质,终究是探索,一切成果,本就难以保证正确或是成功的路径因此产生。但勇于踏出,勇于实验,就值得了。
“速食文化”=“垃圾食物”
过去,台湾许多以化名来模仿政治人物、讽刺时政的节目,一度是台湾电视黄金时段的热门档,现在几乎消失殆尽。那般追求时效、速评、或是纯粹恶搞的节目都已慢慢无法满足观众的胃口,不是收掉,就是转型。因为,人们总不会每天都吃“垃圾食物”。
现在,《幻术》的出现,《国际桥牌社》接著而来,这类高投入、长时间,带著严肃面貌的剧情,认真制作的作品,相信可以在台湾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