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家过招】用创科卖广告? 微网络红人、科技主导方案有得谂
该要怎么办,才能做出一个好的广告?以过往而言,“有桥+有budget”做个能铺天盖地兼抢来大众注目的计划,基本上已算稳赢,但同一招用在今天,却未必收到一样效果。创办Spread-it,以micro-influencer形式作精准推广的Winnie,与研发推广活动科技,拥有多年创业经验的 Kurt,同样数码港的培育公司,早前便一同分享对今天广告/宣传行业的看法及创业种种。
“卖广告?即系叫人买嘢啦!”做广告,最重要就是不矫扭不隐瞒!对品牌、企业来说,一个能得到人留意,从而愿意真金白银地付钱消费的广告,基本上就是一个成功的广告。这样的道理不难明白,但在大众变得愈来愈精明的今天,要得到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成为支持者,谈何容易呢?
素人的感染力
在外国,早已流行一种名为“micro influencer”(微网络红人,又称微型意见领袖)”的宣传方式,它比近年盛行的KOL宣传方式更走近大众,简单地说,就是不再以明星、艺人效应鼓励消费,而是由一种藉素人藉不经意的方式作推介或宣传,而且这位素人,更可能早就在的附近。
“人们每一天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卖广告。”谈及现今经营广告事业时,Spread-it联合创办人Winnie如此说,“是micro influencer好,KOL也好,这都要是他们真心喜欢那些品牌,才能产生的宣传效果。”
的确,你穿哪款新波鞋、到哪里喝杯咖啡、与谁到哪里看一出电影,这些似是纯粹的生活日常分享,其实说不定早已附带着宣传的讯息在内,特别是在社交平台与生活早已密不可分的今天,这种sharing的心态更是广告界致力开拓的领域。Winnie与拍档就是看准这种朋辈之间的影响力,于是在学时已创立Spread-it,并参加数码港的“创意微型基金”获得10万港币种子基金支援,以micro influencer形式协助品牌进行推广,其后更加入了培育计划,获得更全面的创业支援。
“很多品牌都想走入大学做宣传,但学校在这方面有很多规定与限制,因此我们便想到创办这个平台,藉同学彼此间的日常分享,协助品牌进行宣传。愿意成为我们平台的micro influencer的人,只需在他们的社交平台上发布相关内容(文字、图片或影片也可),便可让朋友们接收这些品牌的讯息,达成宣传效果。”不过Winnie强调,平台不是任何品牌都愿意合作,尤其与“香烟”及“赌博”相关的产品就绝不会推介,而且每位micro influencer亦在决定是否作分享时,是没有受任何捆缚或约束,“我们既以micro influencer形式经营宣传,就想他们实话实说,所以若他们对相关品牌/产品不予认同或支持时,绝对有权不参与。”
宣传也要新搞作
现在仍是20多岁的Winnie,凭对大学生活的熟悉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创业视野,至于对于多年前已创业的Kurt来说,他所做的,就是要为品牌提供各式各样以科技带动,并将宣传讯息融入其中的方案,而由他创办的MG Interactive(妙略互动),是十多年前第一届的数码港培育公司,更与数码港一样,可谓香港初创生态的“开荒者”,见证着香港数码科技的发展及市场推广数码化。更是藉他明了香港、日本两边的市场状况,因此成功在市场站稳住脚。
娶得一位日本太太,并在当地育有两位孩子的Kurt,因生活需要而经常港、日两边走,但这亦给予他机会留意到日本在广告与宣传上的水准,是比香港走得前。“日本那边早就把机械人与AI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应用在宣传上,创出很多反应很好的计划。很多在香港做广告的人,常常都想做‘第一’–同业第一个有新谂头的单位,却又事事都想要事前有所参考。既要做第一,自然没可能在本地找到reference,所以我便常把日本见到的project给予他们参考。”
Kurt,早年广告界要搞科技,主要就是做keyword search,但来到流动网络已发展得非常成熟的今天,Facebook等社交平台、AR/VR,甚至是近2年在业界变得非常重要的大数据分析与AI,亦已变得非常重要。“我的工作是会尝试帮他们扭桥,如早前兴起Candy Crush等手机游戏,我就会为客户设计属于他们品牌的游戏,并将推广讯息及消费优惠等置入游戏内,鼓励大众藉玩乐接触宣传内容。其实每当有新科技出现就会人人都想做,但现实是这些科技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品牌,所以手机游戏好、AR/VR好,在热潮过后,才能见真章。”
创业难 难在有很多challenge
系出同门的Winnie与Kurt(Winnie为数码港现届培育计划成员,Kurt则于早年参与计划并已毕业)是次虽是首度见面,却已有着不错的交流,就如Kurt太太在日本有做公司搞网购,因此他对Spread-it的micro influencer如何精准地触及大众很感兴趣,而Winnie亦在Kurt口中了解不少广告行业科技发展的过程。
谈及创业,二人亦有相似的经历:于中大修读IBCE(国际贸易与中国企业)的Winnie,创业前对创新科技的了解不多;于2000年大学物理学系毕业,乘着.com热潮而发挥懂得编写电脑程式优势而创业的Kurt,则对怎样做生意的了解不深。他们都笑言,创业过程中都是边做边学,而且也在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稳步向前。可有后悔过走上创业这条路?Kurt说:“我没有后悔过,或这样做,愿意当企业家的人,只会为‘不去做’而感后悔。创业每一步都有挑战,我就是以‘hope the best, plan the worst’的方式走,错第一次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不会让自己错第二次。”
Winnie则指自己也不知道选择创业一事是对或错,但她却同样没为此感后悔,“就算是错,都有错的价值。创业的一大挑战,就是在过程中有很多挑战,如怎样向团队给予任务、聘用怎样的人、如何与拍档沟通,每个的结果都要由自己承担。记得在毕业时,同学们都在讨论揾工、career path,那时也有想过创业是否赚到钱的问题,但看着自己能把micro influencer的概念应用在市场上,解决到品牌一直难以有效处理的痛点,就觉得自己的产品确是有着价值,而创业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务。”
其实,当传媒人,或多或少会介意读者给予“鳝稿”、“卖广告”的评价,读者也常有一见“赞助内容”便不看的阅读习惯,但细心一想,广告,一定是要令人讨厌的吗?一个好的广告,该是既能吸引读者,又能满足品牌宣传要求的东西吧!看到Winnie与Kurt努力尝试把广告这回事变得有趣、亲民,也许可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