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加价|交咨会指政府已把关压低加幅 张仁良:为维持优质服务

撰文: 何夏怡
出版:更新:

行政会议今日(17日)批准三间巴士公司明年1月5日起加价,加幅由4.3%至7.5%,高于通胀。交通咨询委员会主席张仁良今日会后表示,政府已在此次巴士加价中起到把关作用,尽量压低加幅度;又指疫后市民出行习惯改变,巴士公司面临客源减少的困境,加价是出于维持优质服务的需要。

三间巴士公司明年1月5日起加价,交通咨询委员会主席张仁良(右)认为政府已在此次巴士加价中起到把关作用。(何夏怡摄)

政府批准九巴加4.3%、城巴加7.5%、新大屿山巴士加6.5%。其中九巴、城巴早前分别向运输署申请加6.5%、9.5%,因此获批加幅均较申请时低;新大屿山巴士的加幅与申请相若。

张仁良:疫后乘客减少 晚上人流量“返唔到转头”

新巴与城巴专营权去年7月1日合并,原有的新巴路线并入城巴经营,不过仍未能让城巴盈利“起死回生”。上月底运输及物流局向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提交文件,显示城巴的市区专营权部分亏蚀5,740万元;城巴早前亦公布,公司连续6年录得亏损,累计达5.82亿元。

被问及合并专营权后城巴为何仍未盈利,以及7.5%的票价加幅会否过高,张仁良表示,疫情之后,乘客数量恢复到疫情前九成,乘客的出行习惯有所转变,举例指疫情前的晚上八、九时,市民会搭乘巴士外出散步,但现时人流量“返唔到转头”,尤其是巴士乘客人数下跌,令到巴士公司营运收入减少。

他说,交咨会有建议政府把关巴士价格加幅,现时已经有所调低,虽然很多市民仍觉得高,但这是巴士公司维持优质服务的需要,“要有好的营运环境才做得到。”

张仁良建议政府未来协助巴士公司开源节流

经济不景气之下,市民的公共交通花费仍在增加,如长者乘车2元优惠将检讨、疫后公共交通费用补贴回归400元门槛,而今次三间巴士公司再次加价,更引起多方批评,有意见指不考虑市民承受能力。

张仁良强调,政府已起到把关作用压低加幅,亦建议政府未来协助巴士公司开源节流。他再提巴士公司的困境,指其受限于固定成本,例如油价增幅、车长薪酬等,整体压力很大,但又想维持优秀服务质素,所以要做平衡。

他亦建议巴士公司努力改善营运,如在新能源方面,如电动、氢气等加大研发投入,并且应映乘客出行路线的变化,整合车辆资源,做好线路分配等等。

今季专营巴士服务投诉逾6000宗

交咨会今日公布交通投诉组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其中有关专营巴士服务的投诉及建议有6,232宗,较去年同季上升逾三成;190项建议中,有167项涉及路线,其余则与服务时间、设置车站、班次/载客量有关。

被问到日后检讨公共巴士服务专营权时,会否加入更多规管或关键绩效指标(KPI)的条款,以提升巴士服务水平,张仁良没有正面回应,但他表示运输署和巴士公司交流密切,会积极处理投诉。他介绍处理过程,包括核实投诉内容,如属于交通挤塞还是巴士本身的问题、针对性处理被投诉最多的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