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尼地道三宝】外卖食店家庭式经营64载 食客:睇住我结婚生仔
在豪宅耸立的半山坚尼地道,原来有“三宝”——三间外卖店文利、景成和煊记。在这里,竟然并列三间平民食店,成为半山奇特风景,更因而成为附近的学生、司机和地盘工人买午餐的根据地。一名圣保罗男女中学旧生忆述,以前一到午餐时间班上就会派代表落去买饭盒:“边个要第一间(景成)?有无人第二间(文利)?”
而三宝之中的煊记在坚尼地道已屹立64年,一直由易氏一家经营;煊记本是洋服店,大约2、30年前由士多转为售卖午餐饭盒。现在主理厨房的是家姐易笑芬(芬姐)和在门口负责收钱的弟弟Tony,还有两人的母亲、已90多岁丽姐,则坐在街上看看人与汽车。Tony和芬姐都在这里出生,后来成为接手经营的第二代。这些年制作饭盒的岁月亦熬制出煊记与客人的默契和感情;除了买饭盒的地方之外,煊记亦成为客人的“吹水”聚脚点。
学生哥饭堂 为师生度身订造
煊记门面窄,午饭时闲更特别拥挤,但小店一定会有铁三角:芬姐的妈妈、90多岁的丽姐坐在门口,看看街上风景,招呼客人;芬姐就在厨房里团团转,有时客人笑著催她,她就笑说:“咪催啦!”;还有芬姐弟弟Tony ,站门口帮忙收钱,但更重要的是跟客人聊天。
煊记就在圣保罗男女中学和圣若瑟书院附近,也因此成为学生午饭恩物。数十年间,煊记看著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老去;又看著新一代继续挥霍青春。
“学生好乖。”丽姐年轻时曾在圣保罗男女中学当了30多年校工。如今坐在舖面,天天仍跟学生见面打招呼。“学生毕业、移民,都会返黎睇我!”丽姐呵呵笑说。一位30几年前在附近的中学读书,后来继续在原校教书的女老师,一直都有光顾煊记,女老师笑说自己已经光顾煊记“大半世”,这些年来“睇住自己变老”,店舖的人亦“睇住我结婚生仔”。女老师突然想起新年时煊记自家制的马蹄糕,立刻问芬姐:“忽然间好挂住,我想问新年可唔可以整呀?”芬姐亦爽快答应:“我第日整畀你食啊!”
掌管厨房的芬姐的心思更放在学生身上。她除了制作双𩠌饭盒之外,亦会煮炒饭、意粉:“有时会要求㗎嘛,啲学生。”有位学生,因经常帮同学买饭被戏称为“饭兵兵”,跟芬姐friend 得会时常Whatsapp,每逢学校放假都会预先通知芬姐,让芬姐准备食物时有所预算。芬姐特别欣赏他细心:“有啲学生比较单纯,唔会谂到人哋可能要整啲嘢畀你食㗎。”
但学生有乖都有曳。芬姐忆起, 以前那在那到士多借电话用的年代,曾经有个学生用店里的电话“煲粥”;更曾试过打长途电话要付2000元电话费!后来芬姐就通知她的妹妹,最后她的爸爸就来找这笔数。“咩学生都有 ,有啲学生偷烟又有, 偷汽水又有。”但即便如此,芬姐对学生仍抱包容之心,容许他们犯错并成长。
同食客变朋友 一齐食海鲜、行街?
除了学生,这里亦有不少附近居住、上班的客人,大部分都已经成为熟客。芬姐一早记住容人的口味,甚至连他们有何食物敏感都记得一清二楚。“兜兜”一走进店内,Tony就话:“呢个就有敏感嘅!”这位“兜兜”其实是每次光顾都会自备餐盒的客人,所以芬姐和Tony会叫他“兜兜”。芬姐记得他对甚么敏感:“要多啲瓜菜,虾𠮶啲唔得”;这种细心令人觉得好似返屋企食饭,Tony形容:“佢哋直情当左呢度系饭堂啦。”
当天,熟客莫先生站在门口等,芬姐就在店内打趣的问:“莫生,你只耳仔有无事啊?”还以为原来莫先生不是耳仔受伤——原来上星期Tony、芬姐和莫先生一起到东涌购物,斩获甚丰,莫先生说笑会被老婆“扭耳仔”。大家下星期更加相约了去食海鲜。
莫生生更是不用下单的熟客:“佢哋会执畀我㗎啦;佢哋想我食咩就畀咩我食啰。”莫先生喜爱这里的住家菜,有时更会饮到少见的猪肺汤:“佢话畀我听系以前细个妈妈煲畀佢饮嘅汤 ,所以煲返出嚟。”
平卖饭盒给清洁工 “赚钱只是其中一个目的”
芬姐打开电话,热心的向记者分享她跟熟客的聊天内容,如“山顶人仔”会分享新车及旅行照片。相谈甚欢期间,一个清洁工老伯伯入店买饭。Tony忽然压下声说:“我地卖俾佢,25蚊,成本价;无所谓啦,争个啲咁多。”以前对面桥底有露宿者,两人更会免费送饭。对于芬姐和Tony来说,这家店最大的目的根本不是赚钱。Tony笑说:“呢度嘅熟客就食惯咗,食第度唔惯;如果唔开档就会好似好失望咁,日日都好似食惯咗吖。”
芬姐和Tony已经是易家最后一代接手经营煊记。年约60岁的芬姐有脚痛问题,将来“做得几耐得几耐啦”,现在维持经营是因为“啲客成日走黎揾我地啊、倾下计啊”。这类的家庭式经营小店越来越少,但是芬姐却说得坦然:“无咩所谓嘅,你自己有自己做啫。即系无话舍唔舍得㗎有时啲嘢。” 至于已变成朋友的客人、学生,或许将来会少了个聚脚地,但她相信大家的友谊仍会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