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建筑师与店主对谈 小店座落社区可变成公共空间?
“说起社区,人们除了记起地标建筑、大厦,店舖仍是一个代表。”
“小店不一定只是士绅化地区,也可能是一个聚脚点。”
各种不同声音,以及独立店舖的新运作模式,触发一场《小筑。建店。》对谈。
虽然小店本是商业运作的一种形式,每个人对小店的定义也有不同,有人指老店、家庭式经营的街坊店,亦有人指新一代人营运的个性小店或Pop-Up Store,但无论小店意指是什么也好,近年有不少小店透过自造空间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社区事情,为城市人带来共同回忆,使每一个城市角落带着成为公共场所的可能性。
“每个小店的落脚点反映店主对当区城市空间的独特认知,和对社区形态拥有一定的触觉及敏感度。建筑师如在设计每个项目的初期,做基地分析,了解当地附近的生活方式,才能进行深入的总体规划及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公司AaaM Architects的Bob补充,探索小店和店主对社区的看法和小店运作模式,亦成为了解社区的一种方法。
承接年度项目 《18则事》首部曲,AaaM Architects以《小筑。建店。》回应在前展得到的回馈作为首部曲结幕活动,请来中西区Twins Kitchen的Josh、深水埗区MIDWAY的Pan和大埔区有嘢冷骨董店的Eddie和对应地区的建筑师,AaaM Architects的树仁、筑青亭的Yannis、One Bite Design Studio的Alan,以“小店可能就是现今的社区会堂”作为潜台词,通过建筑师与店主的对谈,同时安排各人以市民的身份,为他们熟悉的地区引入建筑与社区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想法。
与其说新派小店仕绅化旧社区,倒不如问有个性的小店,是否只能在“潮”区、“旺”区出现;它们又为什么要走入社区,或为社区带来了什么?假设社区只能容纳老店,是不是意味市民要跨区活动,才有另类的购物体验?以上新派小店或其落脚地点不约而同为社区带来让邻里喘息、聚脚的空间,成为街坊生活的一部份,“发挥着不局限在建筑物内的公共建筑意义或功能”AaaM Architects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