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蜘蛛 - 栏杆篇】本土特有人工蜘蛛公路

撰文: 吴韵菁
出版:更新:
香港的蜘蛛好醒目,懂得利用本土的栏杆阵作“高速公路”。(受访者提供)

蜘蛛,八只脚,属蛛型纲,非昆虫纲,一般人难以觉得牠们“可爱”,遇见牠们多是被吓一跳。不过生态专家黄志俊(Dickson)提起蜘蛛却非常雀跃,他将十年来拍摄到的220种蜘蛛辑录成《香港蜘蛛图鉴》,藉住蜘蛛与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的生态学者交流。

荣升香港生态大使的蜘蛛,在昔日的家居、友善农耕的农地和香港特有“栏杆阵”都不难发现牠们。牠们更融入香港,发展出特有的本土醒目性格。

走在栏杆最前线

早前不少行山人士投诉香港的郊游山径,都铺上石屎,破坏自然之境。除了石屎地外,冷冷冰冰的铁栏杆阵,也是香港的乡郊和城市奇景。Dickson一边翻着他编著的《香港蜘蛛图鉴》,一边笑道,“书中的蜘蛛照片,很多背景都是栏杆或其他人工化的设施,颜色与大自然非常不相配。外国的蜘蛛图鉴都不会出现这些情况。好搞笑,这是香港特色。”

“白额巨蟹蛛”在胶桶上爬行。蓝色的背景特显出香港不少物种,努力在城市中生存。(受访者提供)

生活在香港的蜘蛛和其他昆虫,就如香港人一样,在高压的环境下,生出灵活多变的智慧。蜘蛛和一众小昆虫将直长平滑又稳固的栏杆,当成是“高速公路”。牠们能倒着身体,在栏杆上行走,因此奉劝大家平日行山时,触踫栏杆前先检查有没有小生物,以免被咬肿又导致生灵涂炭。醒目的蜘蛛还沿着栏杆的框架来织网,方便得很。“同样的蜘蛛品种,香港的会在栏杆上结网,外国的却不会有这样的行为。看来牠们非常适应香港的生境。”

书中的蜘蛛照片,很多背景都是栏杆或其他人工化的设施,颜色与大自然非常不相配。这是香港特色。
Dickson《香港蜘蛛图鉴》作者
Dickson走访城市、郊野公园、农田等地方,寻找蜘蛛的影踪。(梁鹏威)

自行命名  香港独有蜘蛛

Dickson特地以中英对照来编撰《图鉴》,并借此书与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等地的蜘蛛专家作交流。书中纪绿220种蜘蛛,是Dickson花了十年时间拍摄、一年时间编写的成果。回想当初决定编写图鉴,Dickson称一切都是缘份。“我的上司饶戈,是香港有名的昆虫学家,要是研究昆虫,我实在及不上他,倒不如发展新领域。我在农地考察时,就发现了蜘蛛这种小生物,发现牠们为数极多,但在香港却鲜有完整资料记载,于是便着手研究,也算是为香港生态研究填补空白。”

晚上的栏杆会出现大较型的蜘蛛。这只是“奥氏巨蟹蛛”,牠正在等待猎物经过。(受访者提供)

为了编撰图鉴,单是买工具书便花了万多元。“外国的生态图𬬻鉴卖很贵,连邮费运来香港差不多四五百元,但这些钱也值得花。有些蜘蛛我不曾见过,可对照外国的工具书以作参考。”Dickson发现香港部份蜘蛛如地依蛛、粗壮树狼蛛等,竟能在澳大利亚的蜘蛛图鉴中找到,他估计是因香港栽种不少来自外地的树木,如澳大利亚的白千层树等。图鉴内还有一只蜘蛛相当特别,牠只有中英文名,却没有拉丁学名。“这只蜘蛛,我翻查了很多工具书,都找不到牠的资料,很可能是香港独有的。由于牠貌似毛虫,又属跳蛛类,于是我为牠起命为‘毛虫跳蛛’,英文是Caterpillar-mimicking Jumper。”Dickson说着为蜘蛛取名一事不禁笑起来。

《香港蜘蛛图鉴》收录了香港30科、130属和222品种的蜘蛛资料。(出版社:香港自然探索学会,$138)

小朋友对蜘蛛感兴趣

对比起外国的生物图鉴工具书,《香港蜘蛛图鉴》只售百多元,算是相当平宜。图鉴首次印刷1500本,赶在今年七月书展前付梓。Dickson在书展中推销新书,料不到反应挺热烈。“有小朋友来买书,也有摄影发烧友有兴趣,希望能藉图鉴来认识平日拍摄到的蜘蛛。图鉴出版后,我在facebook也见到有人以图鉴来辨认蜘蛛,非常鼓舞。”Dickson希望部份图鉴能进驻中学,让更多年青人接触。“最想大家知道香港本土所拥有丰富的生态。”

相同的蜘蛛品种,香港的会在栏杆上结网,外国的却不会有这样的行为。看来牠们非常适应香港的生境。
Dickson
球蛛科利用栏杆的稳定性,来建立牠的立体网。(受访者提供)
斑马球蛛在栏杆上晒太阳。(受访者提供)
部份蜘蛛的觅食过程相当独特,惟Dickson未能拍摄到,于是改以手画插图说明。(受访者提供)
图鉴图文并茂,列明蜘蛛的学名、中英文名字、大小、栖息的生境等,资料十分丰富。(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