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土瓜湾小店或因重建消失 市建局:当区没特色小店
重建旧区埋藏许多小店,市建局以什么准则决定店铺的去留?10年后的利东街,可以留低的铺头寥寥无几、嘉咸街与卑利街重建得如火如荼,地盘沙尘滚滚。约干年后,这里还能剩下多少小店?
土瓜湾重建计划 市建局:没发现特色小店
土瓜湾正面临大型重建,今年10月,城规会、市建局与公众就“鸿福街、启明街重建项目”开会。市建局提到将计划兴建“社区综合停车场”,以保留更多小店及街景。城规会委员黄幸怡女士追问“局方想保留怎样的小店?”,市建局回应,在该区做过社会影响评估(SIA),发现没有很有特色的小店。至于未来计划“放置”什么店铺、保留怎样的街景,则未有详情。
记者曾就“特色小店”的定义向市建局查询,至今未有回应。翻查市建局在该区做的SIA,文件指出“土瓜湾并没有历史悠久的聚居及独有的专门行业”。
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吴伯风说:“政府对保留店铺,没有划一的筛选标则,如果以 historical(Built Heritage)角度而言,Sorry,那很多都不是。但每间小店都是独一无二,包括社区与店主的密切关系。小店有情讲,不像冷冰冰的连锁店,这是不是特色?如果土瓜湾有间特色打边炉,我去其他区吃不到,那又算不算是特色小店?”
财记百货开业逾半世纪 周老板:只想留低
位于鸿福街“财记百货”是楼梯铺,老板周生周太80多岁,开业至今已55年,每天从港岛区回来开铺,小店卖花露水、线面粉、拉链钮扣等。从前对面是“华乐戏院”,他们会去看粤语残片,戏院消失、旧区重建、沙中线来临,沧海桑田,他们以双眼见证。
周太说:“这里就只有我们一家百货,我们卖的东西很多地方也找不到。很多搬了出去的旧街坊也特地回来买。”她忆说,六月时市建局曾前来做问卷,谈了约半小时,没有问及他们想不想留低。周太无奈地说:“如果要重建,也不能不走,当作是退休吧。如果不重建,我们就想留低,当过吓日晨。”
忘掉有过的家 50家利东街旧铺只剩两间
十年前,湾仔利东街清拆,建成“囍汇”商场,市建局招商时找回28间当年在囍帖街的旧商户,但由于租金太贵,商场失去旧有特色,最终只有两家回去,一间不再卖囍帖,改卖高档巧克力和服饰,租金比当年贵三倍。
老街坊May姐以前在利东街有间楼梯铺,她回忆,初时政府宣布清拆利东街,街坊召开居民大会,多家店铺举手希望留低,但市建局没有落实安排他们回去的政策。而“囍汇”招商是基于什么原则只选28间旧店,老街坊也无从得知。回去的两间店铺,从清拆到迁入新址,相隔十多年,营商环境改变、囍帖文化不再,令他们失去旧有客源。
嘉咸街70店铺受影响 11家湿货留低
2005年,市建局计划重建卑利街、嘉咸街,并于2010年分三阶段进行。市建局为保留市集文化,兴建“嘉咸市集鲜货零售中心”,让11家湿货商户继续营业,租金比市价便宜。由于发展分阶段进行,这些店铺皆是无缝过渡,不曾结业。
去年,中西区区议员许智峰曾发起“市建局地盘堵塞行动”,抗议重建范围七十家受影响店铺,只得11间湿货店可以低留。70年历史的“新景记面家”、八十年杂货店“永和号”亦抵挡不了发展洪流。在重建范围里,留得低的铺头,少之有少。
罗雅宁批评市建局准则简单
“中西区关注组”召集人罗雅宁指,市建局当年没有清楚界线,解释为何湿货可以留低,干货及其他店铺就要离去。她说:“市建局的说法很简单,就是新建的市场只有十多个位,而鱼肉菜有市集特色,所以湿货可以回去。当时有些店铺好想经营下去,例如鱼蛋粉店、上海食品店,但不符合湿货条件,都没份留低。”她指现时市建局没有专门政策保留老店,形容今次市建局做了基本工作,但没有真正保留到百年市集的面貌。
回带一看,市建局在2007年曾发表重建卑利街嘉咸街的新闻稿,指出“设计概念集中重塑当地的老区风貌,使新旧交融”、“该项目最独特的设计元素,是把嘉咸街打造成全港第1条“老店街”,重塑香港早期的生活点滴”。市建局是否能做到当年的重建承诺,留让大家自行判断。
黎广德:社会要确保市民是重建的受益者
老店又好,小店又好,每间都有自己独特的社区网络与人脉关系。当市建局去做调查,一探究竟哪家才是“特色小店”,其实每间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轨迹,牵涉不同持分者的生活。
市建局应当以人为本,正如公共专业联盟黎广德所说:“社会要确保市民是重建的受益者,而非牺牲者”。
【延伸阅读】有关市建局“社会影响评估”的细节与做法,详见下文:
【土瓜湾重建2】市建局调查被批忽略居民需要 改革后有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