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推“社区院线”突破电影商业政治审查 戏票由观众定价

撰文: 何洁泓
出版:更新:

不少电影基于商业或政治考虑,不一定有机会上大银幕。数位电影爱好者筹备非牟利“社区院线”,在民间租借场地,让观众担张凳仔、自行埋位。“社区院线”将于10月1日开幕,戏票没有明码实价,观众可以自由捐献;电影清单不限于商业大片,而是各类型的非主流选择。以后每个月的首个星期六日,在三个指定地点,都能观赏本地与海外独立电影。

自己电影,自己地方,每月放映。(图片由“社区院线 HK Community Cinema”提供)

商业政治多重考虑   “香港人失去了很多观看电影的机会”

“社区院线”由六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朋友筹办,希望推广非主流电影、实践社区观影以及抗衡政治封杀。其中一位策划人是31岁的张景晖,曾任职“香港国际电影节”,也到过“东京国际电影节”观摩。他自中学喜欢看电影,认为电影不止是娱乐,而是一种研究。他道:“香港的院线,伴随商场扩展变得寡头垄断。公司基于商业角度,只选放回报力高的影片,黄金档期更是密密麻麻的商业电影,睇戏无论在价钱和地理上都变得‘离地’。香港人失去了很多观看电影的机会。”

另一个“社区院线”成立之因,是成员认为大型院线有政治考虑,为数不少题材敏感的电影,都很难找到放映埸地。虽然影院不会明言政治考虑,但张景晖眼见种种限制,便和朋友策划民间影院,“希望推动社会行前少少”。

陈上城的《安琪儿》,影片获2015年鲜浪潮最佳创意 (公开组)奖项。(照片来源:”Fresh Wave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 Facebook专页)
应亮的《九月二十八日·晴》,电影讲述女儿在“占中”前与父亲相见的故事。(照片来源:“九月二十八日·晴 A SUNNY DAY”Facebook专页)

期望观众支持 扩展至全港更多地方

“社区院线”将于10月1日开始营运,打头阵是两部雨伞占领电影。成员欢迎观众自由捐献,鼓励水平为40元,单位将把每场放映的收入总和分三成予场租、五成予前来分享的嘉宾费(导演及电影工作者),再余下的则为基本营运费。三个指定场地包括致力推动独立电影的“影意志”、办举文化活动的餐厅 TC2 café & workshop以及油麻地艺术空间“碧波押”。“社区院线”选片没有限制,但希望能够触碰社会议题,成员鼓励大家观后留步,与创作人交流,回应社会。

谈及民间放映的持续性,张景晖笑言:“就算只有一个观众,电影也会放映。院线能持续多久,就要看观众的反应。扣除场租及嘉宾费,我们可能连一个饭盒钱也不剩。但最重要是能推动社区观影文化,如果反应好,我们想找更多场地,扩展至港岛及新界。”

当非主流电影受到大型影院排斥,“社区院线”主张回到民间,他们的简介如是说:“我们用最基本的设备,放映主流戏院看不见的影像,寻回隐藏的光影世界。自己电影,自己频道,不想寄居于商场,只愿存活于社区。”

“碧波押”经常举办艺术文化活动,空间位于油麻地。(资料图片)
“影意志”一直致力推动本地独立电影,场地位于湾仔富德楼。(照片由“影意志”提供)
TC2 cafe & workshop位于太子,餐室不时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照片由TC2 cafe & workshop提供)
社区院线指南。(图片由“社区院线 HK Community Cinema”提供)
十月开幕放映活动。(图片由“社区院线 HK Community Cinem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