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独立电影节】后雨伞 青春颂

撰文: 彭崇杰
出版:更新:

前年9月底爆发的雨伞运动,持续了两个多月,我们没有争取到甚么,香港的混乱局面更似是加剧了。但正因为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更不能说雨伞运动已经“完结”,除了不断思考何去何从的问题外,艺术及各种形式的创作也能达到“提醒”的功效,从中我们寻找到的不只是回忆,还可能是一些方向。

曾参与占领的群众,肯定不会忘记在雨伞运动发生期间,各种民间艺术如何“百花齐放”,如果帐蓬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社区,那些艺术便发挥一种凝聚作用,造就多样化参与,如讨论小组、物资站、义务教学等,甚至是冲击防线的部署。

在浸会大学修读电影电视课程的陈梓桓,选择拍摄纪录片,作为艺术上的表达形式。他说本来想仿傚婚礼做法,以“早拍晚播”方式,发挥“作用”,但因技术上的难度,最终还是决定先记录,再慢慢把片段整理、剪辑,结果完成《乱世备忘》这套作品,直到今天才算是完成(但仍有不少后期的功夫进行中),将会在《香港独立电影节》中的“香港雨伞运动特辑”环节中放映两场。

毕竟拍下的片段太多,如何选材变成了一大难题。传统的做法可能是把运动期间不同的观念,以及各个“派别”怎样实践每个想法,纳入在每个段落当中。然而陈梓桓却选择了把镜头对准几个和警察对峙、站在头排的学生,将他们那两个多月的生活呈现出来,重点不一定是“政治”,更多的是“青春”。于是,观众不只会透过片中的访问片段,理解到他们当时的想法、所面对的处境,还可以看到他们晚上在帐篷内的“无聊”对话,甚至是占领区以外的生活片段。看似“多余”,却肯定是雨伞运动纪录片中少见的。

陈梓桓更把自己的儿时录像放进片中,除了想突出成长的意涵之外,也想告诉拍摄者——反对占领的爸爸,他做了这么一件事。《乱世备忘》有很个人的情怀,也有抒情的笔触(譬如以回应陈弘毅教授言论的独白作结),不走批判路线,尽管片长达155分钟,有很多个不同的段落,或会予人松散的感觉,但曾参与过占领的观众肯定不难投入其中,更会被当中散发出来的青春气息“煽动”,反问自己有没有坚持信念、记住初衷。

香港独立电影节

举行日期:2016年1月24日至2月5日

官方网站:http://www.hkindieff.hk/

“香港雨伞运动特辑”其他选映作品:

《乱世备忘》导演:陈梓桓

《九月二十八日.晴》导演:应亮

《未警之路》导演:林子颖、黄颂朗

《撑伞(预告片)》导演:陈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