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压力】母亲弥留难抽身成压力 倾诉心事:分享经历走得更远
听尽无数打工仔心事,心理辅导员Jessica每当深入去听,掀开职场压力面纱,往往发现它并不止来自职场,还与家庭、爱情及生活连带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答案非能轻易说出口。有的在母亲弥留边缘仍在公司挣扎要否请假陪伴;有的则因工作须保守大量机密,社交时也未能自如。她说,自己就像一面镜子,透过辅导把人内心的真正想法反映出来:“我深信一件事,人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过当人一陷入困局漩涡,双眼会被蒙闭,看不清了本来看到的可能性。”摄影:高仲明
在一个小小辅导室,墙壁髹上一片淡淡的鹅黄色,阳光穿透窗边的百叶帘,一道道柔和的光线洒在房内两、三张软绵绵的梳化、一张精致的方桌、以至桌上数款小摆设,骤眼看去俨如一个温暖的家。在那里,Jessica细心听着,每个求助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的笑与泪。
人的内心像洋葱,一层一层把自己包裹起来,把表皮剥下,才看见内心的颜色。香港人压力来源似乎离不开工作,从事心理辅导员近两年,Jessica却说,“工作压力”大多只是压力的一部分,而将“工作压力”挂在咀边,只是“方便”将来自四方八面的压力合而为一,并能宣之于口。
那么,压力底下的是什么?
“返工好大压力”只是表面包装
Jessica曾经接触一位个案:一位男士在大型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生活几乎都被工作填满。有段时间他母亲病倒在院,正值弥留之际,他在公司突然收到医院来电,护士着他做好心理准备--母亲可能随时离开。他记挂留院中的母亲,又顾虑公司繁重事务,不断两者之间徘徊纠结,终来到辅导室找她寻找意见(编按:欲知男士抉择,可看下图解说)。Jessica说:“他好想在医院陪母亲,但上司不理解他,上司的不明白就会变成工作压力,但背后要处理的,其实是亲人离世的压力。”
“我深信一件事,人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过当人一陷入困局漩涡,双眼会被蒙闭,看不清了本来看到的可能性。我们于是在提问,给他空间,让他想清楚这一刻需要什么。”
在两难徘徊 辅导员:其实自己早有答案
在商业世界或政府执法的工种,涉及机密资料,在“不能说”的处境,更倍感无助。Jessica忆述另一生命故事:有位女士任职中层,她的工作牵涉公司机密及须处理法律责任,一旦向外泄露丝毫风声,可以令公司触犯法律责任甚至构成商业罪行,每天上班也如在“走钢线”般提心吊胆,但无法向身边朋友倾诉,即使每次来到辅导室倾诉工作压力,面对辅导员也只能欲言又止。刚巧那时正值沙中线湾仔段发现战时炸弹,那位女士就把“工作”形容成炸弹,自己是拆弹人,炸弹何时会引爆不得而知,只知每日寝食难安,经常萌生起辞职念头,但始终徘徊在去留之间,不知心该安何处。
于是Jessica尝试去理清她留或去的原因:“将件事摊开重现在她面前,她还有美好前途,问她为了什么要冒险?一直问的时候,她慢慢可以梳理出头绪,其实她自己可以做到决定。”后来那位女士一个月后辞了职,从此之后就没再与Jessica见面。
以上故事如有类同,实属巧合。每人处境不同,但Jessica发现来到辅导室的,都是被逼得情绪绷紧,走不出困局的人。“其实人在情绪里面,会看不到其他可能性,那刻可能会觉得自己傻了,怎么会想不到解决方法?”她说听别人的心底话,就似是帮人通渠--静下心来把问题说清楚,情绪放松下来就自然“疏通”了,其他可能性就似泉水般涌现出来。
辅导员不止倾计 除了树洞还是镜子
普通人以为做辅导只是“倾吓计”,但她说做辅导员,更多时候像一面镜子,“我深信一件事,人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过当人一陷入困局漩涡,双眼会被蒙闭,看不清了本来看到的可能性。我们于是在提问,给他空间,让他想清楚这一刻需要什么。”就如那位中高层男士一样,“问完他,他会认真想想,是否在母亲弥留之际都要上班?其实问完他也觉得自己好傻。”
什么是心理辅导员?Jessica说,每天都有人致电中心查询心理学家及心理辅导员的分别。简单而言,除了两者的学术背景不同之外,心理医生可以进行智力评估、读写障碍评估、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评估等,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及精神病理学的理论,协助服务使用者处理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问题和增强适应能力。至于心理辅导员则接受辅导专业训练,在辅导过程中,他们主要运用心理学和辅导学的理论及技巧,帮助服务使用者减少情绪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