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一脚踢办生死书店 跟读者研死谈生:死亡不应是禁忌
人离不开生死,但不少人仍忌讳谈及。今年九月成立的“义守书社”却以生死作主题,成为本港少有专门搜集跟生存及死亡相关书籍的书店。其中2名主力打理书店的老板,竟是90后青年。他们说,生死总要面对,及早思考,准备如何自处,“当佢(死亡)发生,就会淹没你,谂唔切。”
摄影:高仲明
与死亡保持距离 及早准备
伫立在东区医院与歌连臣角坟场之间,位于柴湾乐翠台商场内的“义守书社”仿佛地理上已跟生死相关。走进这长廊式书店,迎来右边三块大型告示版,分别写著:“终有一死”、“身不由己”及“好好活下去”,而在“好好活下去”告示版上,还贴有多张读者留下的便利贴,写满对生命的期许。
店内书籍亦按这三句作为主题而分类。书店负责人阿祝和Ken表示,这三个告示版代表著三个阶段,希望读者踏入书店,在长廊往回走动时,可由悲观走向乐观。阿祝说:“只要突破到‘身不由己’,就可以‘好好活下去’。”
书的摆位他们亦自有一套想法。不盲从主流,他们即使划分书籍的子分类,都不按传统“文史哲学”,而是按议题细分,例如战争、赤贫、情绪健康、环保、动物生死等。
约200平方呎空间内,只有其中一边置有书架,设计格局跟坊间书店截然不同,反而像展览室。另一边则是留白的墙,即使书店实际空间不多,感觉也不局促。店内更摆设数张椅子,深处备有低台,能让人坐下来,慢慢阅读,细味书卷内的一文一字。
一切的心思布置只为走进店内的人,能有空间思索生死。他们说:“生死有个特征,冇发生你可以唔谂,距离可以好远,但当佢发生,就会淹没你,谂唔切。”
他们认为,大部份人谈及死亡时,多数只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未曾面对就置之不理,另一种则是面对过往就被情绪困扰,两者均很极端。阿祝说,人应该与生死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能完全不闻不问,但亦不要沉溺生死讨论当中,“开书店嘅意义,系想啲人早啲准备老病死。”
开业前被行家劝退 至今仍未能维生
今年9月书店开业,在此之前阿祝跟Ken筹备9个月之久。皆因他们只是大学生,都是门外汉:阿祝正修读风险管理科目,而Ken则正修读统计学系,过去均没有开办书店的经验。虽然筹备时,他们去过书店讲座,向出版界前辈请教,又走到本港、台湾不同书店实地考测,但都吃过不少苦头。
他们忆述,试过向台湾发行商局订书,因为他们是新人,沟通不善,延迟了一个月还未收到订书;又试过因订书数目过少,未能安排送货,要到不同的发行商、出版商之间“左扑右扑”取书。
期间,不少行业前辈前来劝退:“好难做架,我劝你都系唔好做喇。”不过,初生之犊不畏虎,人家觉得不行,他们偏要去做。阿祝说:“都系带住想挑战心情,渡过呢几个月,其实系唔理性。听咗好多好多泼冷水,反而唔知点解逆向build up咗信心。”由采购、设计、装修、帐目管理,一手一脚自己来,他们最终成功开业。
不过,能否取得盈利,一直运作下去,至今是他们在思考问题。阿祝说,他们想摸索一套新模式,既能维生,又不会扭曲当初开业的想法,“原来书可以用来做背景,做啲好高利润嘅嘢,好似卖珍珠奶茶咁,但我哋又唔想㖞,卖一手、二手书赚30蚊,但有几多人买书?仲系谂紧,好困难阶段。”
经历摰亲离世 反思死亡意义
阿祝坚持开书店谈生死,全因他曾见证死亡。一年多前,阿祝的嫲嫲因为慢性病逐步丧失身体机能。阿祝在学校跟医院来回奔走间,看着痛苦的嫲嫲,反思生命的意义。他说:“好似一个俾人舞来舞去嘅病人,拮佢、抽血”。
在嫲嫲弥留一刻,抢救与否,竟是由他这位晚辈来决定。阿祝说:“因为抢救与否嘅安排,长辈已经闹哂交。佢哋之前冇倾过,有啲觉得唔好喇、太辛苦、唔好插胃灌,有啲就觉得唔救就系不孝。”这些经历令他醒觉,生与死不能待至即将发生的一刻才开始讨论。
对于Ken来说,生死意义在于如何活得精彩,工作与读书也应按自己意愿,非按社会主流价值、人云亦云般过活。他说:“生死出发点 ,系由出生到死中间, 我地点样好好活下去 。”
守护书的价值
这两名90后生死书店,一个着重“生”,一个着重“死”。由古至今,跟他们一同着重生死的同道中人,将他们对生死看法化为文字,编写成书。而阿祝跟Ken希望将这些书本都收在这书店中,跟每一个进来的好书人,一同思索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