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书店老板办“死亡咖啡馆”活动 饮杯咖啡、食件饼畅谈生死

撰文: 徐嘉莼
出版:更新:

你是否对死亡有点好奇,对临终安排有不同考虑,对不同宗教丧礼有些研究,但生活中又似乎不太容易找到人一起讨论生死的议题?
几名90后青年除了开设“义守书社”外,更在开业不久,举行名为“死亡咖啡馆”(Death Cafe)的活动,矢意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不再有忌讳,可以畅所欲言,谈论生死。
摄影:高仲明

参加者有不同背景,有些人研究生死教育,有些人是善终服务义工,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是看到Facebook宣传后慕名而之。

饮住咖啡、食住饼 开心倾生死

“义守书社”于9月才正式开业,不料开业约一个多月,店主阿祝和Ken便公开举行以生死作主题的“死亡咖啡馆”(Death Cafe)活动。席间,约20名来自五湖四海、互不认识的人,因为想谈生论死,各自来到书店,饮著咖啡、吃著茶点,围成三个圈,不着边际地开始谈论“死亡”。

讨论内容没既定主题,由私隐到公共政策,只要关乎“死亡”,什么也可以谈。一个多小时的讨论,气氛毫不哀伤,亦不神秘。当中有人谈到安乐死、有人谈宗教如何看待死亡、有人提到情绪病,甚至有人提到孝道.......

“死亡咖啡馆”不是辅导小组,不会提供情绪支援,也不是辩论比赛,没有人主导讨论。它只是像一个出口,让人抒发对死亡的想法,每个人因而有不同的得着。有参加者表示,从未曾试过与人讨论死亡,以往对死亡多少有些恐惧,但现在则不再害怕,“原来咁多人讲,都唔系咁恐怖”。亦有参加者表示,香港教育甚少谈论何谓生死,家人朋友谈论时亦显得避忌,因而很开心可以如此公开地谈论死亡,希望有日能够选择如何面对死亡。

义守书社将每月定期举办一次“死亡咖啡馆”,活动费用全免。

“死亡咖啡馆”(Death Cafe)活动概念并非由义守书社几位年轻店主自创。瑞士社会学家Bernard Crettaz提出死亡咖啡店概念,2011年时英国的Jon Underwood受其启发,在伦敦家中举行“临时”死亡咖啡馆,以聚会形式,邀请亲朋戚友,谈论生死。自此,世界各地陆续有人仿效,在不同场地,例如咖啡馆、医院、家中及学校等,轻松谈生死,至今已推展至全球61个国家,共举办7000多场活动。

伫立在东区医院与歌连臣角坟场之间,位于柴湾乐翠台商场内的“义守书社”仿佛地理上已跟生死相关。

每月一次聚会 死亡不再忌讳

在香港,团体“思别雅座”在2014年起与不同团体合作,如香港亚洲医学生学生会、东华三院等,至今举行十多场“死亡咖啡馆”活动。阿祝及Ken认为,“思别雅座”因不同团体合作,受制于双方协调,举办次数不定期,因而他们希望透过书店每月定期举行“死亡咖啡馆”活动,欢迎想倾诉的人,于书店营业时前来与他们谈论生死。

Ken说:“死亡系好重要,每个人都要面对,但点解身边嘅人、成个社会氛围冇人倾呢样嘢?”他们认为华人社会对死亡尤其忌讳,希望让更多人能够轻松谈生死,一方面提高大众对死亡及离别的意识,减少遗憾,珍惜在世的时光;另一方面让不懂得面对死亡、或被情绪所困的人,找到方法应对,“唔系话搞一次就有好大得着,而系慢慢累积,同生死关系拉近咗,意识到呢啲野(死亡)一定会发生,先有啲嘢会慢慢改变。”

Ken(左)和阿祝(右)均表示,开书店的意义是为了让人早些准备老、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