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垃圾2】机上10小时狂回收 空姐累瘫:转为work smart
飞机垃圾,一般想像中仿佛只有餐具、胶杯。台籍空姐阿宝却说,见过无数的包装胶袋、全新樽装水、餐包没被分类地混成一袋被丢弃(详看系列之一)。她曾写信给公司、走到各部门了解回收流程,甚至在机上没日没夜地做回收,但机上空间和时间不足,叫她常常累瘫。
一次机缘下,她找到了不累而又有力的方向,人生也在这过程中累积了不少收获。那个秘诀、那些收获,到底是什么?
写信给公司问垃圾去向、参观回收流程
以往阿宝的日常,就是派餐、收餐,应付客人各种需求,忙完之后,坐好,和客人一起等待降落。下了机,大家径直往目的地走去,谁都没留意到无数“垃圾”被遗在后头,清洁人员辛苦执拾,垃圾车来到,一张口,垃圾看似消失了,其实经过漫长的车程,送到你不想见到的堆填区。
去年阿宝看到鲸鱼疑吞塑胶致死的新闻后(详看本系列之一),写信给公司问垃圾的去向,但没有回音,便决定亲身去探寻究竟,跑到不同部门看回收流程,发现没分好类的,都会直接被丢弃。
没空间放回收物?“我们自己创造”
那次之后,她将所得资讯整理成回收指引,并设计成海报,贴到公司的网上论坛,又开始在机上做回收。然而机上空间少,往往要待食物送出去后,才可以腾出位置放回收物。有次塑胶体积太大,要在降落前先放到厕所,之后再拿回厨房放在地上,但清洁人员却因塑胶没放柜子,以为是垃圾而丢掉,阿宝和同事一直追到登机桥才救回物资。
“有建议过公司每班机都有固定位置放回收物,但后来发现有难度,因为一些长途航班要放多些面包,机型也不尽相同。”阿宝苦恼地说,复又笑笑:“只是回收是大方向——因为迟些香港垃圾要征费。他们可能可以弄一部回收车吧。”
在此前,“我们就自己创造出那个空间。”还有挤出时间——短途机往往做完服务已要降落,她只能用吃饭时间去分类,也曾经试过降落后逐个检查300多个座位,捡拾客人留下的胶樽。
10小时长途机上全程回收 曾常生病
她的热心感染到不少同事,有人还在吃饭时放下餐盒去帮忙。有次在长途机上工作,她更和同事由早上7点一直到下午5点都在回收。“这样做一阵子之后,累到回家都是瘫软。”她摇摇头:“免疫力下降,常常生病。”
一班机可以这样搞,每天这样不是长久之计。解决办法,一定得要源头减废。
我遇到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的,你做,他们就做,但是要把航机回收资源全部收完,真的会操死空服员。
live substainably to move the world
累透的她后来在一次环保座谈会,听到了另一种出路:“讲者说,想做的事要持续,你自己也要活得可持续。”这话犹如当头棒喝,她如今坚定地说:“如果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没有开心地做,其实没办法吸引别人加入,他们会觉得人生这么短,为什么要这么苦?我自己也没办法长久。”
她开始转换思考角度:“如果不从源头去减废,前线怎么努力回收都没有用,倒不如保留精力,把力量放在公司里面,去想可不可以改变服务流程、做员工推广。”
那个讲者的原句是这样的:if you don’t live substainably, you can not carry the world forward.
问乘客要不要重用?“99%愿意”
她的心态放松了,该吃饭时先吃饭,有时刚好提起,还可以和同事聊聊回收的过程、为何要回收。“他可能在下一班机又会跟另一个人讲,变相也是推广。”她说。有次她更在问准组长后,收胶杯前先问客人是否愿意重用,“结果99%的客人都愿意。”她又找到了省时省力的回收方法,像是预先准备好和架好回收袋,“之后都比较好做,收回来就往下丢。”
她还自制网上问卷调查,又向公司建议许多减废方法,例如是流程上可否先问客人要否重用胶杯、在飞机电视萤幕写减废建议,或在胶杯上印上“请重复使用我”。
一般人看到你那个盘子就会把杯子放上来,但其实很多人都care,但unaware。光问这一句已经可以减少很多浪费。
坚持的原因:“吞胶而死的鲸鱼!”
然而,这些意见都暂未被接纳,她虽然明白公司有许多考虑,但眼见垃圾仍然一天一天大量地出现,仍会气馁。“在回收站见到一车一车的垃圾进来,那个速度……”还有这样的情境——“我拼命拼命地回收,收到好累的时候,看到后面没有分类的一大袋杯子‘啪’地丢到我面前,掉到垃圾桶去……啊!”她苦涩地叫。
一个人的力量如此微小,彷似无用,记者问是什么令她坚持?“那只鲸鱼!”她马上大喊,又顿了顿:“还有人,不时有人来跟我说:看到你(在公司论坛)写的文章,谢谢你。”所做的事,原来都有价值。
我不是环保英雄,环保这件事其实是一个personal journey,触动我的是那只鲸鱼,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健康,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下一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journey,不应逼着他去改变。
回收不苦 反令生活多思考变快乐
做回收大概有些人会觉得是苦,她却因回收而不再觉得飞行是苦。“一开始做回收时,刚好是最想辞职的时候。”她说。“我觉得我可以做其他事情,例如读个环境学科,看能不能做多些什么,不想要一直飞。但是有朋友跟我说,你今天是空服人员,有那个聚光灯,别人会觉得小小的空服员也愿意去捡垃圾,假如你是什么公司的经理,别人可能不会有被启发的感觉。所以我想趁我还可以穿制服的时候,赶快去做。”
留下来,让她意外改变了自己。她满足地接着说:“我个性变好了,欲望变很少,垃圾减少很多。也变得比较聪明,因为以往工作时我像机械人,但现在会想为什么要这样,例如是用什么包装、收不收胶杯,另外还会自己做很多研究,去看回收的运作,了解、认识更多的人,在知识、生活上都提升了很多。”
以前我脾气很臭,很硬,现在却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以前就是机械人,很消极,很忧郁,现在飞的时候很开心,因为有使命,工作也变得有趣,每天有不同的东西学、认识不同的朋友。
望回收爆量令各界正视问题
然而,回收终究不是最理想的出路,一来累坏了空服人员,二来物品是否真的有获回收也有许多变数,最近英国就调查到有回收业者虚假申报回收数量;另一边厢,现时许多国家都不接收航机上的回收物;而且某些回收场因安全配套不足而充满污染,而小朋友就活在那样的环境中。
然而阿宝仍然坚定地说,做回收做得好,可以令政府、机场、航空公司正视问题,“当你回收的量多到有天政府叫你不要再做了,他就不得不用更好的方法。”
更好的方法,可以是监管回收业的工作环境;可以是鼓励航空公司将机上的回收配套做好;可以是多做员工培训。也可以是,源头减废。外国现时已有不少航空公司积极“走塑”;另一边厢,市民其实也可出一分力。阿宝说:“不一定要每个人都做到零废物,只要上机时多带两件物品,就帮到很大的忙!”她又指,客人的意见也是影响航空公司决策的关键。详看本系列之三。
回收不是可解决的办法,只是方便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