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Wiki】中大办手语衔接学位 香港首个手语传译节目是什么?
香港中文大学宣布将于2019/20学年举办教授手语及口语的“双渠道双语研究文学士课程”,为香港首个手语学位课程。手语在香港愈益受到重视,从香港电视业界能窥探一二。目前香港只有四个具有手语传译的电视节目,包括无线电视的《手语新闻报道》、港台电视的《早辰。早晨》、《时事摘录》及《识多一点点》。而第一次在香港电视史上出现的手语传译,可追溯至1980年、香港电台电视所推出的《时事摘录》,但仅是每星期日播放。聋人要每天都看到新闻报导,就要等到2016年,同是港台节目、香港第一个具有手语传译的即时直播新闻节目《早辰。早晨》。今年7月,无线电视亦推出具有手语传译的《手语新闻报道》。
原来手语传译能在电视上出现,也曾经过一场漫长的革命。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 约》自2008年8月在香港生效。根据《公约》第21条,缔约方应采取措施,包括承认和推广手语的使用,确保残疾人能够有获得信息的机会。通讯事务管理局《广播条例》下的《电视通用业务守则-节目标准》订明,所有节目须加入字幕,惟直播节目无法即时提供节目,令聋人无法接收即时信息。
条例实施后,本地新闻尚未为电视新闻安排手语传译。而本港首次的即时传译工作,是在2010年,聋人福利促进会开始为立法会会议、施政报告、财政预算案提供即时手语传译。
聋人获得资讯只靠每周一次时事节目
不过,其实早在联合国公约推行以前,香港电视史上已出现第一次的手语传译。1980年,香港电台推出《时事摘录》,于每周日早上8时,放送综合一周时事概要,同时附有手语传译,节目至今仍在运作。但由于新闻内容并非即时传译,聋人无法即时获取新闻资讯。直至2016年4月起,香港才出现第一个有手语翻译的直播时事节目--《早辰。早晨》。
至于如无线等的私营的电视台为何迟迟还未有提供手语传译服务?本地聋人团体曾就此向通讯事务管理局反映。2016年,政府就本地免费电视续牌事宜咨询公众,有议员及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曾就此向通讯事务管理局要求电视新闻报道附加字幕及手语,最后获得政府同意,使手语传译成为免费电视牌照续牌的条件之一。无线电视于早前7月,在明珠台新设15分钟的手语新闻报道,于画面右方安排传译员即时传译,由本地聋人团体--龙耳提供手语传译。
民间自办电视节目传译
除了于大气电波上传递的电视节目,有民间关注聋人福利的团体于2017年自行成立“香港手语来自聋星”,该组织成员有感香港提供手语传译的电视节目内容多限于时事,缺乏娱乐性节目,于是在过去如“香港电影金像奖”及“万千星辉颁奖礼”等娱乐节目,自发为其作手语传译,在社交平台上作网上转播。
无线电视未增设手语传译原因:手语无统一标准
据政府统计处2013年资料,香港有约15万聋人。根据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调查,有超过一半的聋人依赖电视节目获取资讯。《电视通用业务守则-节目标准》订明,电视广播节目内的真实资料须准确无误,但因手语并无统一标准,电视台难以确保传递的手语准确无误,无线电视去年回复学生报章《新报人》查询时曾表示,这亦是一直未增设手语传译的理据。
香港手语源自......
世界各地的手语皆没有统一标准,聋人所使用的手语,多数依约定俗成一套手语体系,每位聋人基于生活背景、文化及学历水平不一,同一意思的手语的打法也会因此不同。
香港手语据说是源于中国内地。在《香港手语源流及发展》一书中指出,二次大战后,有兩位來自中国内地的聾人夫妇在香港成立了华侨聾哑学校,他们引入源自上海或南京一带的手语,为香港聾人社群日后手语的发展奠下基础。
全港手语传译员仅63人
至于本港手语传译员不足又是否属实?本港手语翻译员有注册机制,部分人由聋人机构推荐予政府,另外也可经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举办的考核试获得注册资格,可是,现时全港只有大概不足十位注册的手语翻译员。原因可追溯至社联于2007年停办手语翻译员资格评核,联会解释,因不少应考翻译员在应试表现上不及格,故此会方最终决定搁置评核试。
基于聋人多次要求政府改善手语服务,香港复康联会、社联和劳工及福利局最终于2015年设立《香港手语翻译员名单》,列载本港可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的人士,有需要人士可联络列上翻译员获得翻译服务。香港的手语翻译员只要在申请当日起计,过去两年内合共提供不少于200小时的手语翻译服务,并持有由受雇机构签发的证明文件,就可列入《名单》之内。截至今年3月,列上的手语翻译员共有63位。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将于2019/20学年开办手语和口语“双渠道双语研究文学士课程”,课程为期两年,供本地副学士及高级文凭毕业生报读。课程以手语和口语研究为重心,采用欧洲手语框架教学,学生须另外修读400至500小时香港手语课程,让学生毕业后可为聋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