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民风灾后3】寮屋区老龄化 贫困户迁入寮屋㓥房

撰文: 徐嘉莼 阮秀君
出版:更新:

政府于1982年开始登记全港寮屋。按地政总署发言人所指,寮屋是指被定为暂准存在至自然流失的非法构筑物。截至今年,本港仍有逾38.4万间已登记寮屋,主要分布在全港784个寮屋区。至于居住于寮屋的实际人口,署方只有1985年的记录,现时寮屋区的人口构成及变迁,只能靠前线社工观察及记录。在社工们眼中,寮屋区主要有两类居民:一类是长者,包括登记在案的寮户及其家属,大都居于寮屋逾30多年;另一类是贫困家庭或单身汉,他们随著租金高企而“下流”迁入寮屋㓥房。虽然他们不少寮户乐天知命,但寮屋区欠缺配套设施,风灾水浸的侵袭,还是令这弱势社群苦不堪言。摄影:郑子峰、阮秀君、徐嘉莼

若不是记者在场,莫伯连上衣也不会穿,铁皮屋内太热了,但冷气、风扇没有电用不到,八十岁多岁的他身体快受不住。﹙徐嘉莼摄﹚

上月16日台风“山竹”袭港后,粉岭北多条寮屋村落停电,单是一条村已有150户受影响,其中20多户风后第四天仍未恢复供电。居于该处的87岁莫伯及66岁花姐,就是其中一户,他们连续多日身陷漆黑而局促的铁皮屋内,身体几乎受不了,生活亦饱受困扰。

台风后一星期,天气闷热非常,气温徘徊在摄氏30至32度间,莫伯及花姐看着没法开动的冷气机,汗珠不停冒出,全身湿透,脑袋也变得不灵光,只能窝在家听著收音机发呆。

停电后铁皮屋如烤炉 寮区长者一度不适

太阳下的铁皮屋,室内温度比室外还要高,莫伯毕竟年纪大来,一度感到不适,“好辛苦呀,热到连命都冇。”他索性脱去上衣,花姐则不停以涷水洗澡冲降温,以免中暑。她看著雪柜内那些在台风前购入的食物,不知吃不吃好。

对于天灾,他们直叹无奈,“自己叫仲系有地方住,政府资源有限,支援就留给最有需要的家庭。冇计㗎啦,呢啲系天做事。”

停电后,钱婆婆的手提电话无法充电,儿孙外出后,难跟婆婆联络。(郑子峰摄)

子女外出工作   寮屋长者独留面对灾后环境

寮屋区内的长者,不少与家人分居,即使住在一起,平日家人多数也要外出工作;灾后留在仍待复修之寮屋的,多数只有长者一人。同区80多岁的钱婆婆,便是其中一位。

风灾后第三日,钱婆婆的家仍旧停电,她的手机电池用光后便没法再开启,难与外界联系。没有灯光,没有大窗户,钱婆婆的寮屋即使在白昼仍显得昏暗,她点起蜡烛,指着石油气炉说:“我这几日就系咁样煮饭食。”记者问道:“石油气炉旁点火,易爆炸㖞,不怕?”“不怕不怕,有光先煮到饭。”说罢,她提着手推车,穿过村内塌树,弯着腰,缓缓地到村外买𩠌去。

停电四天,青伯没有想过离开。﹙阮秀君摄﹚

寮区老人:“活了一辈子寮屋,已走不出去”

在元朗,寮户青伯及太太在台风后同受停电之苦,连日难以入睡,“太热了,睡不着。”停电四日以来,他们每天更要烧水洗澡。青伯的太太说:“人老了,以前试过冲涷水,病过一轮。”

尽管生活不便,但两口子未想过离开。青伯:“这屋是我爸爸建,我在这儿长大,在这间屋活了多年,打风水浸我都在这里,这是我终老的地方。”他说,区内街坊都是从小认识,笑言大部份已成为长者。

谈到社区配套,他说,寮户向来都是“靠自己”,没有什么设施,就连对外交通都严重不足。“目前主要靠一条小巴线出入,班次不多,有时等半小时,试过等近一小时。托赖自己身体仍健康,但在区内要出入医院,真是好辛苦。”

寮区老龄化 需建配套设施

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联席成员林凯鹏表示,自1982年政府为全港寮屋登记,不少寮户随年月过去而步入老年。他们在区内有深厚的社交网络,亦视居所为安老地方,即使遇上天灾,大多选择留守,认为政府须按寮户实际需要予以支援,例如简化求助程序。

他续指,限于寮屋区位置较偏远,交通不便,长者多数选择留在区内。他认为,目前寮屋区的交通配套或设施需要优化,例如增加扶手斜道等,以配合寮区长者的生活需要。

本港租金持续𩙪升﹐部份低收入家庭被迫迁入寮区。(阮秀君摄)

评估寮屋区需求往往需参考当区人口数据,不过,寮屋区并没有确实分区界线,寮屋区名称沿用了当年寮屋登记时使用的名称。

现时,由官方以至民间无法提供准确数字,拼凑寮屋区需求全貌。地政总署发言人指,政府于1984至1985年间登记寮屋居民,当时56.5万间登记寮屋住有约46.8万名居民;其后政府并没有再进行寮屋构筑物或居民登记,因此,当局并无更新寮屋构筑物或居民的实际数字。

翻查立法会文件,政府1998年曾估计寮屋居民约有 23万人;及至运输及房屋局《长远房屋策略》 2017 年周年进度报告,提及统计处 2016 年中期人口统计,共约有2.4万个住户居于木屋、寮屋和天台构筑物等。

人口数字看似大幅下滑,但过去十年,寮屋数字只下跌不到一万。2008年,本港共有791寮屋区,约有39.4万间登记寮屋;及至2018年,寮屋区只减少7个。目前全港共有784个寮屋区,而登记寮屋约有38.5万间。

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联席成员林凯鹏指出,现时居于寮屋多是早年已经登记的老人及新迁入来的贫困㓥房户。﹙阮秀君摄﹚

寮屋㓥房户人口近年趋增

多名前线社工表示,观察到寮屋区人口均有上升迹象,估计与区外涌入的㓥房户有关。然而,寮屋㓥房户因居于非法改建的地方,即使统计处及其他政府人员前来调查都未必敢应门,变相令登记到的居民数字比实际少。

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联席成员林凯鹏表示,㓥房户往往因经济能力有限,而迁入非法寮屋的㓥房,相比已登记的寮户,这批居民流动性大、社区网络薄弱,居住环境亦较恶劣。

位于观塘寮屋村,有两层高的寮屋内部分成多间㓥房。﹙阮秀君摄)

今年5月,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联席曾发表有关寮屋㓥房住屋状况调查结果,发现逾7成住户居于不足200平方呎单位,其中四成租住寮屋㓥房的居民,住所面积低于100平方呎;但有五成人指,每月租金超过3,500元。当中,逾五成受访户认为社区的环境卫生需改善,近三成指渠道或水浸问题严重;另有寮户指面对漏水、渗水、水浸以及卫生问题。

林凯鹏表示,寮屋区虽为过渡性房屋,但区内设施以至服务配套亦须加强,以配合寮屋区的变迁。

上文节录自第13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8日)《风灾过后走访寮屋区 满目凄凉 恻人心脾》。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