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摄影师出海寻古珊瑚 参加初夏的海底秘密盛典

撰文: 黎明佩
出版:更新:

不少香港土地上的古树,树龄都逾百岁;香港海底的珊瑚,也至少沉浸在这水域一百年。因此,牠们或许该称作“古珊瑚”。
摄影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初夏深潜 见证香港海底的丰富

“我们不着急,慢慢来,今天有的是时间。”船长启航出海寻宝,先来一句温馨的开场白。

吴振宇(John)是专业海底摄影师,这位身材高大、语调温厚的帅气船长,拥有十多年丰富潜水经验,水底潜影技术更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出色,亦是渔护署一年一度《海洋潜摄大赛》的评审之一。

这个5月初夏的周日,气温24℃至30℃,天晴多云,水温24.8℃,水底能见度约5至7米。船上一行20余人,男女各半,都是出海潜水度周末的潜水员。今天要找寻的主题“宝物”是松子鱼(又名菠萝鱼),那是因为近日John的团队曾在附近发现菠萝鱼的踪影。

欣赏香港海底需要敏锐观察力,相片中有黄尾石刹、小丑鱼、奶嘴海葵和鹿角珊瑚,你能分辨牠们吗?

海上阳光炽热,大海和汽油的味道混在一起。有些船员是首次见面的潜水朋友,启航前,船长先说明船上规则:“船上无分国籍或宗教,出海最重要是互相帮助。大家请尽情享用船上的零食,杯子可放在我自制的小杯架上,不要被风吹落海。上水后不要以枧液冲身,厕所用过的纸巾记紧要丢在垃圾桶里。行程方面,今天大家先潜两支樽 (潜水气樽),期间我会在船上煮饭,预计一时半开饭,饭后起程回航。”据船长经验,午饭后再下潜的话,水底通常已经混浊了,所以他建议先完成两回下潜,然后吃个饱饭回航,确保潜水旅程流畅无误。

“准备好的话,我们开船!”航程大概一小时,目的地是火石洲。航程大概过了一半,船员开始争取时间准备潜水装备,穿上潜水衣、检查各种装备、戴上铅带,当中有约一半船员带来水底潜影器材。

记者问道:“是否所有潜水员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一张水底下的美丽相片?”当听到这样的美丽误会,John立刻分享他的潜水经验。“其实每次潜水的过程已是一种享受,水底下的无重状态、自由自在的感觉,可让人抛开烦恼,一张美丽相片就如一份额外收获,亦是与其他人分享的媒介。”

实现太空员梦想

John的童年梦想是当太空人,今天他当上潜水员,或多或少实现了他的“太空梦”。水底与太空不同之处,就是水底会因应四季的更替呈现不同面貌,不同海域更有不同特色。有船员分享他们在外国与香港的潜水经历:“外国潜水看大的东西,例如一大片珊瑚礁;在香港潜水则聚焦在微小处,考你的观察力和耐性。”John 说,每次出海潜水都有不同的主题,例如香港夏季的主题是看娃娃鱼、海蛞蝓、海兔;冬季主题是马尾藻等,其中3至5月是众多海洋生物的繁殖期,因此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这些主题设定就像餐单上的主菜,虽然并非下潜的唯一目标,但却是最令人期待的目标。

John每年都会到马尔代夫数次,亦因为工作关系,不时到世界各地潜水。若要拿各地海底面貌作比较,他笑说自己对香港海洋有特别的情意结。“始终扎根于香港,而且香港水底其实丝毫不逊色,物种非常丰富。”他更分享自己曾在香港海域看见江豚和海龟,还有花了多年时间才能一睹庐山真貌的虎纹娃娃鱼。John的潜水朋友更幸运,曾在香港遇见鲸鲨,足见香港水底的丰富。

伸延阅读:海底下的彩色城市 千变万化的香港珊瑚(图辑)

吴振宇是专业海底摄影师,也是当天出海的船长,拥有十多年丰富潜水经验。

海上闲聊的时间眨眼过去,船员陆续完成第一回下潜,有潜水员拿着一团鬼网上水。他们说,这些海洋垃圾很常见。“每次潜水都会见到垃圾,有时候是鬼网,最多是纸巾,开派对的热门地点特别多啤酒罐,还有各种派对用品如胶叉、纸杯和纸碟。”潜水员每次都会尽量带走垃圾,不超过一米大的渔网也会尽量帮忙收走,或记录渔网的位置,事后再通知渔护署来清理。

中午时分,John像个地道水上人家,在船上有条不紊地洗米煮菜,准备一顿足够30人吃的丰富午饭,最后一道煎红肠更是最快清光的“拿手小菜”。船员一边分享水底下看见的生物,一边享用在飘浮中进食的午餐。有人兴奋地说:“今天水温不太冷,好棒!”虽然找不到当天的主题菠萝鱼,但有船员意外拍摄到墨鱼在泥沙上交配的一幕,上船后立刻开心分享,仍然沉醉在缤纷的海底世界中。

海葡萄,是一种绿藻,粒粒绿色的球状,生长于浅水地,照片摄于老虎岩。
香港的四类珊瑚之一:石珊瑚,图为蜂巢珊瑚,是石珊瑚的一种。
左:杂色角孔海胆在戴帽吗?牠们会把一些贝壳、海藻和枯叶等放在自己身上,作为隐藏、遮光及稳定身体,以减少磨损受伤,但牠们误把水底垃圾放上身的例子也很常见。右上:小丑鱼在繁殖季节特别凶恶,不少潜水员都有被牠们咬的经验。(Apple Chui提供)

海底看不见的瑰红

虽然潜水是个人活动,但上岸后彼此分享拍摄到的照片和影像,却有另一种喜悦。不过,水底摄影的相片都是打灯后的效果。在深海中,肉眼看不见红色,这些看不见的海洋色彩,却可在相片中补偿回来。

每年初夏是潜水旺季,考潜水牌可以不懂游水,但考牌时必须达到更高要求。问到潜水的风险,John指其实都源于人为失误,如做足准备的话,潜水其实并不危险。水底下最常犯的错误包括气量不足,潜水员太沉迷在海洋探索之中,忘记检查自己的气量,到发现时已经不够气,只好借用同行潜友,行内称为Buddy的潜水气樽。另一常见危机是在水底失去方向感,上水后发现自己距离船只很远,甚至不见船的踪影,那便得靠Buddy彼此支援。

近年海洋保育的意识愈见成熟,有人指,潜水活动会为海洋带来另类破坏。John指出,潜水活动与保护海洋生态并没有抵触,他慎重地提醒:“刚考获潜水牌的新手,我建议最初30次下潜都不要兼顾拍摄,好好享受潜水过程,同时练好中性浮力,因为技巧掌握得不好的潜水员,最容易触碰到海洋生物,包括珊瑚。”

左:John是海底摄影师,多年来为不少微细的海洋生物留影。右:这是只有3至4厘米长的毛毛虾,站在海葡萄之上,需要耐性和观察力去发现。(John Ng提供)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