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达人】走遍全港公屋 拍下屋邨风貌 记录生活的微妙变化

撰文: 吕嘉丽
出版:更新:

全港约三分一人口住在公屋,每区看来寻常的景象,却深深吸引梁玮鑫(William),他走遍260条现有及已拆屋邨,20年来收藏了20万张公屋照片。他在社交媒体上设立《香港公共屋邨图片集》专页,深得各界关注。张张旧照片,摄下当刻的人文风景,也见证屋邨建筑大小变迁对生活形态的影响。(摄影:陈焯𪸩﹑受访者提供)

1990年代,念初中的他翻阅地图,拿着父亲的“傻瓜机”独自搜寻屋邨。读报得知一批公屋要拆,他便剪下报纸上的列表,感到有些东西要消失了,便去拍照记录,自此愈拍愈多。小时候跟父亲乘车,他会问父亲经过的地方是什么屋邨。

“小学时有一科叫社会科,书本上有公屋图片,我都会剪下来收藏。”
梁玮鑫(William)
William 儿时爱在沙角邨游乐场流连,图中迷宫及滑梯已拆。(受访者提供)
William 拍摄时特别留意建筑跟人的关系。图为彩虹邨。(受访者提供)

公屋里的自由空间

William对公屋有情意结,但他原来从未正式住过公屋。他小时候住在沙田居屋愉城苑的10楼,往窗外看,便望见对面的沙角邨。他钟情公共屋邨,全因为能自由使用的空间,从不像私楼般拒绝非住客。

那时候,居屋配套不足,要踩单车、去公园、游乐场,他都会到沙角邨:“那里有个大公园,有个迷宫及长滑梯,现在都拆了。”那时候的沙田对小朋友来说娱乐不多,所有玩乐都在公屋寻。后来,游乐场也成为他拍摄的常客,其中一张集合全港不同款式铁制木马的照片,成为一时热话。

公屋情意结 成为民间纪录者

William 每星期都会到访不同屋邨拍照。

William觉得私楼密度高,用尽地积比,对比之下旧屋邨特别多剩余空间予人使用:“以前公屋的电梯大堂都很宽敞,有家庭主妇会在大堂用衣车。有些公屋也会每层预留空间,没特定用途,居民会用来打麻雀﹑踢足球。我会在走廊与大堂间空了的那几十呎砌模型及喷油。”这类“无用”之地却在新式屋邨渐渐少见。

9岁时,他跟家人搬到观塘的私人楼,但他跟公屋的缘分并没就此断绝:“那时候,我们逢星期六便会到外婆家住一晚。她住在慈云山的徙置大厦,不是每层都有电梯到达。有人在走廊呼喊:‘砵仔糕、豆腐花’,又有人磨刀……这些小食及服务,在自己家前便能买到,私人楼却没有。”

房屋署在1998年开始在公屋安装全面保安系统,包括在大厦正门、侧门及楼梯加装铁闸及密码锁,增设对讲机及闭路电视,那些走廊里寻生计,既熟悉又陌生的个体户,在屋邨保安系统提升后,通通被拒诸门外了。从前,小食及服务能信手拈来,足不出户。William说:“以前的公屋每条邨都有商店,后来的屋邨却是几条邨才有一个商场。1980、90年代的公屋规划较完善,新屋邨都没有湿货街市。以前的设计考量及心思较多,现在却是标准化。”天水围及将军澳,正是几个屋邨共用一个商场。

相片说公屋演变

彩云商场2012年未翻新前,有一条回旋斜道,中间建有滑梯。(受访者提供)

领展入主屋邨后,更为屋邨生态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将街市改建做商场﹑将商场翻新“升级”,商店连锁化,这些众人皆知。William提着相机,却发现其他改变,微小,却足道。

彩云商场原有一条回旋斜道,供行人从地下走上一楼。翻新后,斜道拆走,变为平地,他认为这是为了方便作展销场。电梯则建在居民称人流少的远处。William将商场翻新前后的图片在网上发布,引来网民关注及分享。居民除了控诉商场失去原有的特色,其设计也令长者及轮椅使用者不便 。William纪录了竹园及美林商场的演变:“领展是上市公司,翻新商场为物业增值无可厚非,只是往往以一式一样的设计翻新多个商场,令原本的建筑特色消失。”

政府宣布华富邨将重建,或许这种中空四边形设计的公屋将成历史。(受访者提供)

自制公屋平面图 单位愈来愈小

2014年尾,William发布一张比较过去数十年公屋五人单位的平面图,发现自千禧年后,单位面积不断缩小,由1994年落成的厚德邨43.2平方米,减少至2014年落成的葵联邨37平方米。次年四月,白田邨重建后面积缩小成为媒体关注的议题。

今年3月,他又发布20年间标准设计居屋演变图并解说,有媒体直接转载报道。原来,William自2001年起因为兴趣而收集各种公共类型的平面图及设计图。无心插柳,在日后却成为古今对比的好素材。

William 儿时住在沙角邨对面。虽已迁到东涌,仍不时会回来光顾大牌档。

除了沙头角邨外,全港的屋邨他都已去过,有些去过几十次也不厌,比如他最喜欢的葵盛西邨:“它依山而建,富层次感。每次去都能发现到新的角度去拍摄。”

在他的专页内,每每能看到很多屋邨小人物的图片,毫不起眼的小设施,或寻常不过的晾衫情况,在他眼内都是可爱的风景。

邨民善用大厦环境办的自发活动,令最令他印象深刻。“有次经过华富邨,看到居民把大厦的天井布置成盂兰胜会的活动场地,放置一个3层楼高的纸制鬼王及大量手制纸品装饰,倾谈下知道盂兰胜会由筹募经费至场地布置,都是互助委员会及街坊合力协办的。”

他特别着迷于公屋的晾衫景象,他形容走廊或窗口布满不同衣服和被铺的“盛况”为“万国风情画”,是在香港高密度住宅下的独有生活面貌。居民善用空间晾衫,是住私楼的他向往不来的:“试过窗外晾被,被管理员劝退,说影响楼宇景观,又制造(下坠)危险。”不过,随着房署公布更换“三支香”插筒式晾衣装置,这种风景将会逐渐消失。

寻常屋邨里 发现人文风景

随着本土保育意识增强,官方纪录亦渐见丰富,但William认为,官方的纪录欠缺组织及连贯性:“房署办过一个叫‘光影楼情’的活动,介绍快将消失的屋邨,但多数聚焦于筹划兴建到落成入伙、高官探访活动,一跳便跳到拆卸前的岁月风貌。中间数十年的演变没太多记载。”

William相信,日复日、年复年的纪录蕴含重大意义:“每个年代人和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才会不断拍摄,记录平淡下的变化。希望持续的拍摄能记录一段长时间内的演变,将来回看时可从一些微细的变化,反映到每个时期的建筑及生活文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