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涌河保育角力 环团、街坊与政府拔“河”
1988年以前的东涌,还有人种米种菜,灌溉靠河水,保护河流理所当然。今天的“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环团奋起力争保护河溪环境,兴建河流公园,为的是保育河流生境和物种,而说到最后,人类的生活亦须依赖生态资源。
保育东涌河的故事,证明一切互相依存。香港人是时候回归生态,为生物为自己,争回一口清新空气,一片栖息地。
摄影:吴钟坤、龚慧、受访者
绿色力量总监郑睦奇博士形容,东涌河已是香港买少见少的天然河流,要是将东涌河分成100份,当中只有约4份被人工化。东涌河10多年前因防洪工程,其中一段被渠道化,但天然流段所占比例仍然很高。
东涌河值得保育?
东涌河起源自香港第二及第三高的凤凰山和大东山,垂直计起有900米高,河水平均长度约4.31公里,是一条短而陡斜的河流。由于河道流经不同生境,因此生物多样性颇为丰富。东涌河的中、上游属水务署集水区,水质受到保护。村民亦着意保护附近一带的林木和种植果树,均对保护河溪环境有莫大的帮助。
从何时起 我们忘记了东涌河?
在60、70年代的香港,仍有不少人务农,当时大屿山及东涌,曾是一片金黄色稻穗。1988年的港台节目《铿锵集》,就曾访问香港最后一位米农发叔,他在东涌种米,除利用河水灌溉外,还到河口摸蚬捉蟹,过着靠水吃水的生活。
“从前河流就是食水、灌溉,甚至是水车动能的来源,但现在扭开水喉就有自来水。城市化令人离开大自然,令我们认识大自然变得间接。我们对大自然太过take it for granted,以为大自然美好的东西会自然存在,于是大肆发展,河水就变臭。你看城门河,政府已花了几亿、十几年时间来进行复修,就是为了回复河水水质。但直至现在,你敢吃那里钓到的鱼吗?为什么要复修城门河?一定是对政府和市民有意义才会做。这等如承认了一条干净的河流对人有意义,但现在要回复原有水质已无可能,改善水质如此困难,还未说到河貌呢!为什么发展前想不到这一着呢?”在责备的语气中,我感到郑博士对生态的着紧。
从有机耕种到保育河流
扭开水喉,就有自来水流出,人们对保护河流的意识减弱了。我们以为自己不再需要河流供应食水和灌溉农作物。那还有什么原因能叫人珍惜香港的天然资源?
“生态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要人关心生态,总要有个诱因。”生态作家“马屎老师”同时亦是农场规划和永续农业老师,他认为农耕或许能成为切入点,令香港人关心保育生态。守护大屿联盟成员Miffy和“东涌人”Facebook专页成员小燕,就在东涌河谷的石榴埔,租了一片农地来耕作,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东涌河和生态。
田里水坑的水,由凤凰山流下,田主认为,河的支流亦应该要保护。“支流流经的地方又多又广,耕田的街坊都知道水坑的水,最后会流入东涌河,她们马上理解要是中游受到污染,下游和河口都会遭殃。她们住的逸东邨就在河口附近,要是臭水塞满河口,自己也不好受。”来耕田的主要是住附近的妇女,她们对生态很陌生,田主尝试从农作物开始解释。“不用化学农药和肥料耕种,种出来的蔬菜至少食得安心。田内没有农药,各种昆虫渐渐飞来,她们开始喜欢这个景观。来耕田的人,在大自然中发掘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街坊在田中感到自在快乐,证明人也需要Habitats(生境),而不是住在四面墙壁的屋内就足够。”
“住宅和河畔公园太相近,民居的废水会否流入河中?石榴埔在河谷位置容易泛滥,要是建起住宅,为了防洪,会否将河道周边的地方变得更为人工化?东涌西仍有活跃农地,正在河道公园附近,为何不一并保留?或可增设假日农庄,让市民来河畔公园时,多一个地方消遣。我想来到河畔公园的人,都不希望公园旁边就是别人的豪宅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