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泥头山】泥头劫后假还原 水牛栖息地变田螺车坟场
天水围嘉湖山庄对开的巨型泥头山,只是非法倾倒泥头事件冰山一角,即使政府部门介入处理,往往也是虎头蛇尾。 《香港01》记者重踏多片曾被倒泥、被规划署发出还原令的土地,发现仍是钢筋、垃圾满地,花海枯萎,邻近土地更惊见田螺车车斗横卧草地上,犹如田螺车坟场。有环团批评,这根本是假还原,慨叹生态宝地,难逃倒泥头、假还原、沦荒地的厄运。
长春社助理公共事务经理吴希文带记者到锦田视察,他一边以相机记录最新情况,一边代脚下土地申诉遭受过的对待。这三幅土地,曾有丰富种类动植物,在不同时间经历同样命运:倒泥头、假还原、沦荒地。
遍地废料 规划署满意还原
邻近水头村及长春新村,本有一块水牛田,曾有过百只水牛栖身,其后被渔护署赶走,2007年起屡次被倾倒泥头破坏环境,规划署最近一次于2011年执法,多年来至少发出过5次还原令,均只要求移走剩余物碎料及种草,并于2013年确认还原完毕。
河上乡农田先破坏后建泳池
而水尾村一个在2014年被倾倒泥头的鱼塘,规划署去年初已发出还原令,要求移除填土物料和种草,限期至去年5月10日届满,但一直未获土地使用者理会,去年长出一片凤眼蓝花海,吸引市民到访拍照。近日再次到访,当日的灿烂花海全然枯萎,一片棕黄暗哑,周围的草地疏落斑驳。
浸会大学国际学院总监刘信信博士,是香港少数的湿地专家之一,他看过现场相片后,指锦田水头村及东坑岭的泥土不似适合储水,而且缺乏高低起伏。
他指出,水牛田为淡水湿地,需要有水源不断维持供水,一般湿地泥土必须能够储水,加上凹凸不平的地势,始能够让水聚积。如果要回复原本的生态环境,事前必须详细调查生长的植物物种,若依靠自然回复,而不由人工种植适合的湿地植物,则难以变回湿地,需要时间以十年计。
还原只求回复地貌不理环境
规划署应对倾倒泥头和建筑废料,一般依循中止、还原、完成的次序执行。规划署署长(即“监督”)如认为土地上有违例发展,会先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要求在限期前中止违例发展,之后会送达“恢复原状通知书”,要求对方把土地恢复至在紧接宪报首次刊登有关发展审批地区图,或中期发展审批地区图日期前的状况,或恢复至对有关人士较为有利而监督认为满意的状况,最后才会发出完成规定通知书。
不过,当涉及湿地等生态环境时,还原令不见有特别规定,除了种草外不会有任何生态要求,亦不会有环保署、渔护署的参与。换言之,规划署只要求回复地貌,而不理环境。
根据规划署提供资料,署方去年共调查458宗怀疑违例填土或填塘个案,发出1,903张强制执行通知书及480张恢复原状通知书,并提出9宗涉及违反填土或填塘工程法定通知书的检控,涉及20张传票。规划署强调,部分怀疑个案并非违例发展,亦有部分个案在限期内中止活动,或把土地恢复原状,所以不一定须就每个个案都提出检控。
至于如何决定还原与否,以及还原的细节,规划署指规划监督会考虑不同因素,包括有关土地是否会带来公众安全问题,如水浸或山泥倾泻等风险、与土地的规划意向是否一致、避免令附近环境继续恶化,或提升整体市容美化等,去决定是否需要发出恢复原状通知书,以及制订恢复原状通知书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