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长梯的抗争】 前奏:漫漫二十年

撰文: 黄静 利铭滔 麦佩雯 吴世宁 吕嘉丽
出版:更新:

119级的楼梯,葵涌邨第一期2500多个长者,过去20年,每天上山下山,也在这119级之间弯腰、喘气、停歇、往返。壮年爬到老年,膝盖磨损20年。
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成功争取”一箩箩安老设施,长者过马路绿灯时间延长、甚至长者优先厕格也有顾及,但是长者真正需要什么?又或者说,说好了的安老设施,不是说出口就会做好,而是要跟制度排长队。长者有多少年命可以等,等到一个所谓长者友善社区?

活生生的例子就有一个。前任特首曾荫权在2008年至2010年间,提出全港18项上坡工程,加建升降机或自动扶梯,但是梁振英2012年起,逐步公布建200多条“人人畅道通行”设施。这些“亲生仔”当然获优先处理,插队打尖,那18条百步梯于是成了“便宜仔”,虽然今年梁于施政报告表明其中3项“争取在今年第四季逐步展开”,但在官方虚词下,10多个牵涉数以万计居民的项目,依然落成无期。

仿佛4年以前的民生便不是民生,但是长者依然在那18条百步梯上山下山,膝盖日复日继续磨损。

 

4个老人家,为了一部升降机,抗争20年。六字头到八字头,来来回回,与两代朝官交手。官僚技俩耍走了数个几乎百年光阴,大概等到老去那天,屋邨第一期及第七期的2,500多个长者,仍在这119级之间弯腰、喘气、停歇、往返。

 

民生无小事,不应该只是口号,更不应沦为争取功绩的工具。

 

让我们先看看这长梯上的人和事,一场场生活的颠簸。

 

(百步梯专题尚有多篇文章待续,请留意《香港01》。)

(潘思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