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港童出声2】Carrie Lam,可否阻你十八秒钟看看信?
几位中学生参与了慈善机构“救助儿童会”最近筹办的交换书信计划,计划由本地学生和不同国家儿童以文字、影片交流对于家庭、学业的看法。一纸书信,写满未成年者的烦恼。制度把众人搅入齿轮,但他们仍然尝试找寻方法,告诉世界他们并非扯线公仔。本文转载上集访问主角Tom给斯里兰卡笔友撰写的信件,小题为编辑所拟。
(摄影:郑子峰、书信由受访者提供)
致斯里兰卡的笔友:
你好,我是Tom,我来自香港,目前就读中学五年级。很高兴认识你,我希望可以了解关于你的背景和生活,彼此互相了解。首先,让我分享一下我在香港的生活经历吧。
时间都奉献给睡眠和上学
作为学生,上学占生活大量时间,星期一至五,由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间中需要补课的话,上学的时间就更长了,放学后,需要完成大量功课,完成后已经入夜了,一日的时间,大部份奉献给睡眠和上学,只有少量的私人时间留给自己。上学时间是痛苦、沉闷,但又很充实。每日在完成一个练习、一张张工作纸,不断在做题目,学习一些投身社会后不会用上的东西。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学历,并不是为了兴趣,失去了学习的原意。与同学的相处互动,大概是上学的唯一动力吧。你的校园生活又怎样?多姿多彩还是沉闷无趣?
虽然上学痛苦,但尚能充实自己的生活。如果放假,原本上学的时间只是用来睡眠,弥补平日睡眠不足,或放纵自己至“自然醒”,不用定时起床,虚耗不少光阴。而香港学生,不少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累而不睡。即使已经十分疲累,仍然坚持看手机或打机一会儿才愿意入睡,可能是因为手机上瘾,让人沉迷,又或是以牺牲睡眠时间换取私人时间。
我们渴望长大,又因未来而迷茫
香港学生甚少私人时间,娱乐时间并不足够,只能牺牲睡眠增加玩乐时间,以减轻学习压力。每日起早贪黑,在校坐上八小时,这样的生活,已经麻木了。为了逃避上学,我们渴望长大,但同时对未来的未知而迷茫和担心。为什么香港的教育制度令人如此痛苦,仍有人愿意坚持学习?为了生活和养家活口。坚持学习只为了考取大学,为了学历,能获得高薪厚职,为了未来而苦苦坚持。我们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他们都向我们寄予厚望,要求我们一定要考上大学。我们背负学业、家人的压力和怀着对未来的担忧。
父母工时长,家人没时间对话
虽然社会外界鼓吹追求分数成绩,但求学不应只为分数,当部读书机器并没有意义可言。我对大学没有抱著必须考上的心态,能考上自然是美事,考不上也不会懊恼,因为我的理想不是从事需要专业知识的工作。因此我倾向将时间分配于更有意义的事上,而不是操练试卷。今年 我有个新尝试——在网上报章撰文投稿,我其中一篇文章主题是“动物权益”,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引起大众对该议题的关注,这大概是我唯一能学有所用的地方吧。如果你对我的文章内容有兴趣,我可以在下次回信中详谈。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家庭。我来自四人家庭,有爸爸、妈妈和一个弟弟。我甚少与他们对话,每天只是与父母说上几句。晚餐的时候,我和弟弟各坐在电脑椅,对着电子产品食饭,与家人缺乏交流,至于我的父亲,由于工作的关系,每晚夜深才回家,每日见上几面,我就入房睡了。而我的弟弟的年龄与我相差五年,彼此没有共同的话题,也不会一起玩耍,各有各的生活。你平日又怎样与家人相处?
以上,是我在香港的生活模式。请问你在家乡生活得好吗?你家乡有甚么特色?期待你的回信。
周锦涛Tom Chow
香港儿童事务委员会在近日正式成立,委员会将由政务司司长张建宗牵头,委员任期两年。民间团体认为,现时委员会不符他们20年来一直争取的形式。为什么?详看下篇:【帮港童出声3】儿童事务委员会无儿童参与?团体:不太尊重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