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一遇大旱】香港干旱破历年记录 浪费食水曾要罚钱坐监?

撰文: 黄妍萍
出版:更新:

今年忽逢天旱,干旱程度打破1963年记录。当年香港面临制水,港人随即发挥百分百的民间智慧,用各种桶改装成水桶,又爬下井“等水”,今天如果香港再缺水,又可如何自救?

粉岭流水响水塘干旱见底。(资料图片/鲁嘉裕摄)

制水近1年 水桶堆至2层楼高

今年香港没有梅雨季,5月以来更连续8天录得最高气温超过33度,平了1963年的记录,而且连续13天未有下雨。天文台预计这种天气要到6月3日才结束。现时全港水塘总水量少于3.57亿立方米,占总容量60.87%,比去年少逾10%。

对上一次如此干旱的1963年,经历了一次严重制水:5月2日起每日供水3小时,16日起改为每两日供水4小时,6月进一步制水,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制水措施至一年后台风带来暴雨才取消。

限时供水导致人人同时开水喉,水压减弱,高层居民要等下层关水喉才有水流出,衍生了“楼下闩水喉”这句经典的生活/电影对白,亦造就了水桶奇阵——除了轮候食水时水桶排满街,当年水桶短缺,市民用各式的油桶、染料桶、火水罐改装成水桶,据长春社出版的《点滴皆辛苦——六十年代香港制水故事》,有人买来食油桶,将食油倒出后,锯走顶部再磨平边缘,加上四方木,就成了水桶。当年新界出现不少水桶改装工场,深水埗南昌街空地的水桶成品更堆至二楼高度。

“(水)是头等大事,为了提水,可以请假不上学不上班。”长春社出版的小书中有市民如此忆述。(政府新闻处)

曾吁男剃头、女剪短发、不穿白衫悭水

在乡村,有住在乡村的小女孩,要顺着铁梯爬到井底取水:“我蹲在地底,等地下渗出少许水,再舀到水桶里……我只记得等了很久才渗出一点点,还带有泥沙。”书中的村民忆述道。此外,还有渔船驶到离岛寻找溪流和瀑布。

当年有福利会呼吁男生剃光头、女生剪短发以减少洗头用水,报章上亦刊出拔萃男校主张不穿白色衣服的新闻,让人省下洗去汗渍的水。廿九区街坊福利会更聯合举办“悭水”征文比赛,当时參赛者只需填上“悭水”二字,就能寄至主办单位,打破了最短中文邮寄地址的世界纪錄。另外,当年教育司署亦设标语比赛,冠军作品为“无时点滴贵,有时莫尽洗”,道尽悭水之心。

1963年教育司署所办标语比赛得奖作
冠军:无时点滴贵,有时莫尽洗。
亚军:天旱无雨,悭水为先。
季军:珍惜水一滴,大家有水食。
(资料来源:“东江水供港 50 周年”巡回展览宣传单张)

+2

浪费食水可判监 日日有人被拘捕

政府亦实行各种措施,如关闭公共球场浴室及公共游泳池,据水务署资料,当年政府更立法禁止浪费食水,轻犯者罚款数百至数千元,终止供水,严重者可被判入狱。1963至1964年间,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因违例而被拘捕。

1963年政府省水措施:
海事处停止向外來船舰提供或出售食水
医院宣布暂缓慢性疾病外科手术
于行人路旁增设塑胶水管,用以运送海水救火
就浪费食水制定条例

缺水不止造成生活不便,更有不法建造商以海水混合混凝土,建成结构不稳的“咸水楼”;另还有骗子出没,向餐厅茶楼表示只要付出2,000元食水就会不断,以当年薪金水平计算,2,000元相等于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水最终当然没有不绝地供应,根据港九工会联合会估计,共有19个行业减产或停产,包括制衣业、农业,另有20万名工人遭减薪。酷热天气加上缺水更导致疾病蔓延,1963年6月28日,香港出现第一宗霍乱个案,至年底共录得115宗。

制水的日子有许多故事。(《点滴皆辛苦——六十年代香港制水故事》截图)

水塘、郊野公园均成水资源最后堡垒

后来港府安排了10艘油轮从珠江运载食水到港,商船亦提供了不少用水给香港,1963至1964年间,共有1,680万加仑(76,340立方米)食水经访港船只运到。政府另一方面又重开水井,寻觅水源。至一年后台风带来暴雨,供水始恢复正常。

最近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进行咨询,其中一个选择是填平水塘提供发展用地,如今天旱再临,更见水塘的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香港大部分集水区位于香港郊野公园范围,如果发展郊野公园,亦会进一步破坏香港的水资源。今年天旱,或者正正提醒了活在石屎森林的港人,人类存亡始终和大自然分不开。

万宜水库水位亦下降。(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