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老新人】设计陪诊App 30岁IT人胡玮彤:照顾责任不能外判
老人家的生活场所,除了家居和茶楼,大概就是医院——身上若带著三几个长期病患,年中要到医院覆诊几多次?身为照顾者的家人,又请得几多次假陪伴?
于是,衍生了新工种:陪诊员。然后,有人为新工种而设计工具:陪诊App。
现年30岁的胡玮彤,本身亦是她婆婆的“专业陪诊员”。由自身经验出发,开办陪诊服务社企,继而设计手机app,她最希望的是,家人利用工具帮助照顾长者,而不要把照顾责任外判。
(编按:面对人口老化,长者服务的需要愈来愈殷切,近年亦有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在不同的专业范畴,为香港的长者构建更理想的生活环境。“护老新人”系列将陆续走访他们,了解他们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及创意,让长者服务再不一样。)
这间陪诊社企,起名“我陪你”,Logo的WY是一个人拖著一个老人,来自英文名With You。有一种“不用怕,有我帮你”的意味。
她和住东涌的外婆
这间社企的创办人,包括现年30岁的胡玮彤,她本身从事医疗行业的IT工作,有一个居于东涌的婆婆。她作为外婆的“专业陪诊员”,第一身经历让她萌生办社企的念头。
“我们几个partners家中都有陪诊的需要。我婆婆今年八十几岁,中过两次风,居于东涌,以前北大屿山医院未启用时,最近都要去玛嘉烈,都几远。”有时,她会找陪诊员帮忙带婆婆覆诊。
陪诊是什么?
解说一下“陪诊员”这种工作:许多长者因为有多种长期病患,需要时常到医院覆诊。若行动不便需轮椅代步,或难以独力应付覆诊那复杂的流程(虽知由到埗取筹到等医生到取药,那些workflow有几繁复),“陪诊”便能发挥其功用。当然,家人理应是专业的“陪诊员”,但年轻的照顾者难以常常请假陪伴、年长的照顾者亦体力有限。“陪诊员”这工种近年便应运而生。
胡玮彤也曾聘用陪诊员。“许多是freelance形式接job,不少本身是保健员或护理员等等。整个长者护理行业一直缺乏人手,所以要以‘炒散’形式找人,而陪诊员本身亦有自己的网络,在不同的院舍挂单。”
创造工具
虽说把“陪诊”外判,但胡玮彤有时也想透过陪诊员了解婆婆覆诊时医生给予的资讯,但碍于陪诊员都来去匆匆,有时也会问不来。当然,牵涉了收费,也就有了质素控制的需要。“作为一个IT人,当你要做某件事,而没有那个工具,我们便会去创造那件工具出来。”
于是她找来朋友开社企,专营陪诊服务,并亲手写了一个app给陪诊员使用,功能主要是将覆诊的整个过程化为多个check point,让陪诊员“打咭”并记录简单的覆诊资讯,翌日将资料转为报告,以电邮传送给家人。
社企营运了一年多,客源除了院舍,也包括没时间陪伴家中长者覆诊的家人。“通常第一个找我们的原因,是自己去不到。不过我们亦鼓励家人,第一次可以一起去,看看陪诊员究竟做什么,如外出时,陪诊员会如何做。”
我们实在太忙?
为了确保质素,他们以兼职形式聘用陪诊员,门槛是有相关资历,如接受过雇员再培训课程的照顾员或护理员,也有final year的护士学生。两者互有长短:照顾员姨姨经验丰富但用app则需时适应;学护未够照顾老人的经验,但应用新科技较快上手。渐渐,寻求陪诊个案增多,开始应接不暇,让他们发现“香港真的有好大需要”。
胡玮彤的婆婆,现时已随家人定居澳大利亚,她发现两地有种观念的分别:“不知这是否香港人特性,我们实在太忙。外国的文化有少少不同,要陪家人覆诊,他们会觉得紧要过返工。”
让长者照顾更家庭友善
大概,即使说服到香港人认同陪诊和上班一样重要,要说服到香港人的雇主也不容易。毕竟,家庭友善的雇佣关系,在香港几近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运气”;而社会风气是否比较认同亲子照顾的需要多于长者照顾,又是后话了。
不过,灵活的家人与照顾者,还是会想尽办法,好好照顾家中长者。胡玮彤始终希望,他们和市场上其他陪诊服务所带来的,不是一种把照顾责任“外判”的思维:“我们其中一个好大的理念是不希望取代家人。我们提供的陪诊员是辅助的角色,若你真的未能抽身陪诊,不紧要,我们帮你。但希望我们给你长者的覆诊report时,你真的去看;医生嘱咐家人的,你真的去做。”App和报告都只是资讯的载体,若没了用心理解老人家健康状况的心意,再精密的工具,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