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亨翻新二】印尼杂货店因加租结业 “印佣喘口气嘅地方都冇”
青衣长亨街市内,在菜、鱼等湿货档之间有一家印尼杂货店。不足100呎的店面,摆满了印尼的家乡食品、调味料,连卫生巾都有。货架后的店内有个小空间,放了一张折台和矮凳,偶尔有些印尼女子向老板翁女士打个招呼,便自行走进去、坐下、发呆,不到几分钟又匆匆站起来离去。老板翁女士说,她们都是长亨邨的“姐姐(印佣)”。
领展外判商光亮实业即将翻新街市,原本月租5,700元的店舖,将加租至12,000元。翁女士说,要续租得先缴付3个月租金、和约8万元的装修费用。她直言负担不起,决定转战他区。最舍不得的是邨内的姐姐们,有些姐姐照顾年老伤残的雇主,假日也离不开长亨邨,怕日后她们身在异乡,却连喘口气的地方都没有。
姐姐们的避风港
访问的那个下午,在店外和翁女士站着聊了几小时,期间有姐姐来买电话卡、咖哩酱。门口有一个透明胶箱,里面放了地道小食Peyek,她说是同乡炸了在这边寄卖,她自己也很喜欢吃,说罢在店内拿了包已经开封了的Peyek叫我和摄影师吃一块。姐姐们在店里进进出出,有的拿了好几大袋𩠌菜,走进店里坐下稍歇,眼神尽是疲累;有姐姐买一个印尼杯面,老板帮她用热水冲了,她大口大口吃完便离开。
“我自己都好唔舍得佢哋”
这道让印佣姐姐们稍微感觉与家乡亲近一点的门,还有几天便要消失。翁女士说,她下这个决定,自己也十分不舍:“唔止呢间舖,呢度连系咗邨内嘅姐姐,畀佢哋一个唞啖气嘅地方。”光亮实业将在10月1日翻新街市,虽然其店舖与光亮的租约是3年,按理说应还有1年半才到期。但合约中翻新只需于半年前通知的条款,令商户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原本5,700元月租的印尼杂货店,被加租逾一倍至12,000元。如想续约,更要先预付3个月租金,及8万多元的装修费用。她直言一下子拿不出这笔钱,一度十分惆怅。
她说命运为她安排了另一条出路,在郁郁寡欢的那段日子,有一天,一对老印尼华侨夫妇来到店里,夫妇俩原本在深井开印尼杂货店,但年事已高,不舍还是得退休。翁女士说,她那时完全不知就里,但对方说到老泪纵横,问她可不可以接手店舖,她便先答应了。
后来到深井看新店,她直言“好开心”——新店比现舖面积更大,环境也清静舒适:“我一去到,就已经好钟意𠮶个地方。”
翁女士说,有些姐姐已说好周日会过来探望她;但有些姐姐需照顾行动不便、年老的雇主,即使放假也不能离开青衣,甚至长亨邨。所以新店开在深井,有姐姐跑来跟她说不开心,日后思乡起来,也无处可寄托。
异乡人的哀愁
翁女士说,每个异乡人也难熬过,所以希望这店可以给姐姐们一丝安慰。就如25年前,19岁的她来了香港生活。那时印尼家里穷得很,她和妹妹每天放学回家,一个印尼捞面,还得一人一半分着吃。加上中国籍的爸爸说了一句话触动了她:“我哋系中国人,唔想你哋唔识中国话。”她便嫁了一个比她大10几年的香港男人,来到香港生活。
丈夫是地盘工,她则在印尼读到中学毕业,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学历。两人年龄差距大,丈夫待她很好,有时却不太明白她。她来到才慢慢学广东话,在香港头三年的日子几乎都是哭着过:“好唔习惯,我觉得香港人就系谂太多,印尼人好简单,街上面见到唔识嘅人都会倾偈,请人返屋企饮茶食饭都无所谓。”
后来一家找换店请了她,一做便是8年。那份工作让她学会了广东话,也认识了很多前来兑钱的同乡:“我搭飞机返印尼,好似大明星咁㗎!好多乘客都同我打招呼,空姐都问点解咁多人识我。”她笑说,那8年是她最开心的日子。后来因为住进长亨邨,便在1年半前在长亨街市开店。
昔日那个在香港战战兢兢过日子的女子,今天和我聊天时,已没有一点怯懦,还能给其他姐姐们提供避风港、偶尔请她们吃一串烧卖,甚至听她们的感情烦恼、给她们意见,阻止她们陷进骗局之中。
当初邀约翁女士做访问,她一开始想要推搪,担心的不是谈论加租结业或会引起的后果;而是会否影响姐姐们。她再三叫我不要夸大情况,以免有些雇主要找姐姐们麻烦。她解释,有些香港雇主很严苛,仿佛佣工喝一口水、坐下歇一会就是偷懒,不想因为她的说话令姐姐们压力更大。
为了不会令离不开青衣的姐姐完全失去这店,翁女士说,日后她或会开设网店,让在长亨邨工作的姐姐可在网上订购家乡食物及日用品,她再到邨里和她们交收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