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麻雀馆去江湖味求变 VAR捉老千 推深度游传承麻雀文化

撰文: 吴美松
出版:更新:

“以前啲电影渲染得好严重,令人以为麻雀馆可能系藏污纳垢、龙蛇混杂,其实唔系𠮶回事!”不少人对麻雀馆的印象,仍联想到昔日港产片中的江湖大佬、“烂赌二”,污烟瘴气。现时掌管麻雀馆的第三代传人张家宁,其家族经营的湾仔“香港蔴雀娱乐公司”有逾半世纪历史,见证过香港紫醉金迷的风光年代。随着时代变迁,他为了传承麻雀文化,不欲浪费家族心血,近年矢志求变。

麻雀馆除了保留旧有的“抽水”、“戥脚”文化和街坊人情味,全场换上自动化麻雀台,由“泥地”(旧铁台)变为“草地”(新自动台);以VAR即时翻看录像“裁判”麻雀台争拗;甚至将麻雀馆变成打卡景点,与旅行社合办深度游,广邀市民与旅客深入麻雀馆核心内围窥探真面目,力求洗脱江湖味。

香港蔴雀娱乐公司自1969年开业至今已有55年历史,在湾仔区内搬迁过三次,现时在骆克道落户。(黄宝莹摄)

53年历史麻雀馆 第三代传人2003年“沙士”接手

“香港蔴雀娱乐公司”自1969年开业至今已有55年历史,在湾仔区内搬迁过3次,现时在骆克道落户。麻雀馆董事及总经理张家宁是第三代传人,2003年,患癌症的祖母问他有没有兴趣接手麻雀馆,当年在海外留学的张家宁连打麻雀也不懂,仍决定回港接手家族生意,肩负起打理麻雀馆的责任,他说:“我冇特别考虑,不过我怕做得唔好,怕嘥咗佢嘅心血”。

2003年香港正经历“沙士”肆虐,整个社会笼罩一片阴霾,死气沉沉。对刚接手麻雀馆的张家宁来说是很大考验,他忆述:“最辛苦系啱啱撞正沙士,又做得差,自己压力好大,又惊隔离笑,又惊会嘥心机⋯⋯”他最怕的是祖父母一生的心血败在其手上。张家宁回忆起小时候会到舖头流连,麻雀馆开门做生意前,他会把麻雀叠起来“砌金字塔”,但没有人教他打麻雀。直至读大学时,他才算学识了如何打麻雀,“但当做嘢嘅时候,你要识就要学”。

香港蔴雀娱乐公司董事及总经理张家宁是第三代传人,2003年回港接手家族生意。(郑子峰摄)

开张时有太平绅士剪彩 为员工订造“三件头”创行业先河

现时麻雀馆仍保留了部份由第一间舖开始留下来的物品及旧相,包括张家宁爷爷嫲嫲在麻雀馆开张时剪彩的照片,以及旧牌例。不过,张家宁指最可惜的是传下来的霓虹灯大招牌,原本好端端的挂在舖外,但政府突然指招牌有危险,要求拆除。而张家宁当时找不到保育团体收留,被迫弃掉霓虹招牌,“如果有机构肯收,我一定畀佢”。他又感慨现时已没有人懂得制作霓虹招牌,为这门手艺失传而婉惜。

介绍旧照片时,张家宁显得有点雀跃。他记起爷爷当初决定开麻雀馆时,很阔绰地为每个员工度身订造俗称“三件头”的西装,当时其他麻雀馆并没有对员工的衣装有规定,所以他爷爷可说是创下了先河。他又说开张当日有太平绅士到场剪彩,十分“威水”。

挨过“沙士”难关 疫情下守住基业 经济不景幸仍能营业

“创业难,守业更难”,麻雀馆经过“沙士”,生意并不算大受影响,但数年后的疫情,就令张家宁曾担心过会撑不过去。“‘沙士’’个时间算短,好快复常,但疫情,点估到佢几年咁耐”。不过,疫情亦有带来一点好处,因为封了关,香港人不能出国旅游,反而多了年轻人来麻雀馆娱乐。现时年轻人仍占了麻雀馆3成生意。

终于等到疫情过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生意反而更差。“疫情之后大家个生活模式变咗,以前会玩夜啲,而家早咗瞓”。加上大环境下经济表现差,普遍市民消费意欲大减,“人有闲钱就会想消费,冇就净系会买需要嘅嘢”。经济不景、多了人北上、旅游,还有移民海外,或多或少令麻雀馆生意大减,很多时候都不满座。张家宁就认为,还可以开门营业,又可以养活一班伙记,已尚算不错。

与旅行社合作推出麻雀馆深度游 望传统文化免于失传

麻雀馆在大众眼中,似乎都带有一层“江湖”的滤镜,认为出入麻雀馆的人,甚至是职员都会有江湖背景,会在麻雀馆聚集、“讲数”等。张家宁认为大家只是受到80、90年代的电影情节影响,对麻雀馆渲染了不良印象。所以现时同行都有默契,不再借场地予制片公司拍摄江湖电影。

其实里面啲客同你爸爸妈妈,同三叔公请饮,摆酒,或者你啲亲戚结婚,摆满月𠮶啲街坊一样,根本就系𠮶啲人,有几恐怖啫,一啲都唔恐怖。
香港蔴雀娱乐公司第三代传人 张家宁

为了令人见识到麻雀馆真实一面,同时推广这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认识,香港蔴雀娱乐公司就与本地旅行社“润知”合作,今年开始推出“蔴雀馆深度游”活动。张家宁说,文化要有人去推广,才会有更多人认识,及可以传承下去,就好像经典桌游“大富翁”一样,能够做到家传户晓就是因为一直有推广。“深度游”除了接受港人报名,亦接受内地及外国旅客报名,希望令麻雀馆文化传扬得更广。

为了令人见识到麻雀馆真实一面,同时推广这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认识,香港蔴雀娱乐公司就与本地旅行社“润知”合作,今年开始推出“蔴雀馆深度游”活动。(黄宝莹摄)
为了令人见识到麻雀馆真实一面,同时推广这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认识,香港蔴雀娱乐公司就与本地旅行社“润知”合作,今年开始推出麻雀馆深度游活动。(黄宝莹摄)
为了令人见识到麻雀馆真实一面,同时推广这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认识,香港蔴雀娱乐公司就与本地旅行社“润知”合作,今年开始推出麻雀馆深度游活动。(黄宝莹摄)
+37

在“深度游”活动中,参加者可以了解到最初港英政府为麻雀馆设发牌制时,因为一副麻雀有144只牌,所以便发出了144个牌照。而当时为免宣传赌博,牌照命名为“麻雀学校”,后来才改为“麻雀/天九牌照”,并由警务署负责。亦因如此,才会有打输麻雀是“交学费”的说法。

活动亦介绍了麻雀馆的三个职级,包括“后生”,“前台”及“头牌”。辉哥在麻雀馆担任“后生”,主要负责为客人做跑腿,“主要帮客买𩠌呀,交水、电、煤呀”,有时候还要帮客人到银行提款“再战”。他说有些客人的要求“都几刁钻”,买不同牌子的化妆品已不在话下,他更试过要帮女性客人买一些需要医生署方的药。成为“后生”的条件,除了要责任感,辉哥笑说“最紧要有脚骨力”,因为做“后生”需要由开舖就四出张罗。

辉哥在麻雀馆担任“后生”,主要负责为客人做跑腿,“主要帮客买𩠌呀,交水、电、煤呀”,有时候还要帮客人到银行提款“再战”。(郑子峰摄)
+1

“后生”其实不只做跑腿,还要定期补充舖内饮品等;若客人想饮饮料,如柠檬茶、奶茶等,“后生”都要冲调给客人。以往更需要下厨,烹煮餐点,不过辉哥说现时买外卖已十分方便,加上麻雀馆附近有不少餐厅,所以已经不太需要煮食,买外卖选择更多又更快。

英姐负责的岗位是“前台”,负责“抽水”,即抽取赢家的5%作佣金,这是麻雀馆的收入来源;而当有客人“三缺一”,不齐四人一台时,“前台”就会“戥脚”,陪客人打牌。“戥脚”时,不论输或赢都归公司负责。如“戥脚”赢得多就会有额外分红,若手气不好,输了数局,便会暂时调离麻雀台,专心负责“抽水”。

“前台”,负责“抽水”,即抽取赢家的5%作佣金,这是麻雀馆的收入来源;而当有客人“三缺一”,不齐四人一台时,“前台”就会“戥脚”,陪客人打牌。(郑子峰摄)

最后就轮到“头牌”出场,“头牌”其实就是经理,负责安排人手,管理麻雀馆。礼哥是麻雀馆年资最久的经理,更是三朝元老,由张家宁爷爷开业后不久便加入,由“后生”做起一直升为“头牌”,已有30多年经验。礼哥及英姐一样,未入职前从事餐饮业,因为喜欢打麻雀而选择了入行。

礼哥说,经理除了打点麻雀馆的大小事务,当客人有争拗,或怀疑有人“出千”时,就要担任裁判角色, 透过闭路电视画面,去判定客人有没有打错牌,食错糊,甚至“出老千”。(黄宝莹摄)

礼哥说,经理除了打点麻雀馆的大小事务,当客人有争拗,或怀疑有人“出千”时,就要担任裁判角色, 透过闭路电视画面,去判定客人有没有打错牌,食错糊,甚至“出老千”。捉到“老千”时,会按江湖规矩斩手指?礼哥就笑说不会这样处理,只会跟对方说“出面有人揾你”,让对方识趣离开,然后永远禁止再入麻雀馆打牌。

他又分享指,现时比较多人打“100/200”牌,数字代表的是赢定食糊,或开杠时可得的金额,以前就教人打“300/600”牌;年轻时就见过有人打“3000/6000”牌之余,额外再加注,每次“几万蚊上落”,不过麻雀馆“抽水”所得不会变多。他亦见过有客人输钱后去当舖典当手表等财物,再回麻雀台上复仇。现时就已没有人会去当舖了,改为要求“后生”代为到银行提款。

+5

深度游参加者还可以一尝在麻雀馆内打牌的滋味,以及见识一下麻雀馆传统的拜神仪式,最后更可获发一张证书。

麻雀馆余67间或会式微?张家宁信时机到会复苏

截至今年3月25日,全港有67间麻雀馆,比全盛时大大减少,凑不成一副牌。而随着Party Room(派对房间)普及,以及手机不时有麻雀游戏,或多或少分薄了麻雀馆的顾客,这个传统行业会不会步向夕阳?

张家宁就认为麻雀馆不会轻易被取代,因为麻雀馆随时可以“开台”,不用拍牌瘾起时约不到人;跟朋友在派对房间打牌会有时间限制,如有人提早离开又无法继续牌局。至于手机游戏,张家宁就觉得麻雀除了是娱乐,亦是人们的社交活动之一,有人与人之间脸对脸的互动,才令麻雀更有乐趣。

至于这个行业会不会式微,张家宁觉得每一个行业总有低有高,他就不相信麻雀馆会完全式微,但绝对有机会复苏,不过要看时机。

+3

“01心意”与过百慈善团体携手筹款,让社区变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层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