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人手造香主打香港市场 梁永盛香庄第四代叹生意难做
名香点燃,化作一缕轻烟徐徐升起,优雅的飘远。梁永盛香庄创立过百年,一直坚持用人手代替机器造香,可惜老店始终都逃不过时代变迁而边缘化的命运。所以趁老店还存在时,请用一炷香的时间看看它的故事。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更多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又是一段老掉牙的故事。老字号,高质素产品,幸运的话或许有一小阵热潮,然后,就再没然后了。香港人或许已经听得麻木了,如果你觉得闷的话,或者可以站起来多走一步,延续那一炷香的时间。
梁永盛的故事
梁永盛香庄,总店座落于皇后大道西,但在老店林立的西环中(编按:梁永盛香庄现已搬到九龙油麻地上海街),即便你碰巧路过,其实也很难留意到这间表面破旧,作风低调的百年老字号。用智能手机于网络搜寻“梁永盛”过三个关键字,仍是没有太多资料。正值品牌复兴计划想找一间老香庄合作,顺道以这个访问填补一下网络世界中的一点空白。在准备访问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像着创办人梁永盛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又或有一个建立出百年香庄的传奇故事。
我问:“可否介绍一下梁永盛先生是如何创立梁永盛香庄?”
“吓?冇梁永盛呢个人㖞。”
一言惊醒梦中人!所谓永盛永盛,是指希望梁家永世昌盛的意思,所以并不存在梁永盛这个人。同时,我立刻联想起中国人的姓名乃父母所赐,通常不会经常被直呼其名,一般朋友会以“字”或“号”称之。以同一思路发展,市面上其他香庄,譬如梁永馨香庄,梁大馨香庄,该有相同的意思。
梁永盛香庄的创办人其实是梁耀帖先生,他是广东新会人,而梁永盛香庄就是梁耀帖先生于1827年在广州成立,并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搬到香港。祖父梁则之先生是品牌的第二代,父亲梁金汇先生接手为第三代,而年届六十的梁炳培则为第四代。有趣的是,据梁生所述,梁生自己也并不清楚和创办人有何亲戚关系,“或者系乡里吧!”我笑道。
梁永盛的故事,实在可以用低调两个字概括,梁生坦言自己了解不多,甚至梁永盛这个家族事业,一开始也不是太愿意接手。只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在外打工的梁生被父亲召回店内帮忙,正如当年父亲被爷爷抓回店舖帮忙一样。这个肩负起百年家族事业的背后,没有激情,只是如轻烟一样的淡淡故事。
此时,梁生在办公室内点起电子香炉,紫砂般的电炉上放着几块檀香原木,檀香的底部因热力而微微变得焦黑,店子内弥漫着一股宁神的香气。
一炷清香,对我们香港人来说是有着一段颇为微妙的关系。“香港”得名的由来,是因为香港出产土沉香,曾经是沉香出口的重要城市。现在香港郊外亦有不少野生土沉香,惹来不少不法之徒觊觎,久不久便传出有人偷伐野生沉香的新闻。除了沉香可以制香之外,檀香也是另一种可以制香的原料,檀香有不少产地,包括:印度、中国、越南、澳大利亚等等,梁生最喜欢的檀香产地就是印度。檀香的树龄愈久,所沉积的香油层就愈厚,而檀香独有的香味就是从这香油而来的。但檀香油是靠时日累积,年份不足,香味自然稍逊,因此,即使如澳大利亚等保育意识强、檀香种植场有规划地分配好、收成及种植都很有系统的地方,所出产的檀香都比不上野生的老树。梁永盛的四种主要产品,除了沉香和檀香外,还有十多种药材混合而造成的草药香,以及西藏香。西藏香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其实是添加了香水的香水香,其香味浓得隔着包装袋也嗅得到,虽说不是天然香,但梁永盛用料也不苟且,因为它用上了法国香水。
一炷清香的诞生
那到底一支香是如何制成的?天然的檀香木首先要经过三部机械,第一部机械是将原块檀香木打成细块,第二部机械是将细块打成粒状,第三部机械是将粒状打成精细粉状。制好的檀香粉会混合一种香胶,以增加檀香的黏性以便成形,把其包裹在竹枝之上,最后再搓成线香。
而造线香有两大类方法,第一种称为“淋香”,意思是把一捆造香的竹枝放到载满香粉圆桶,把香粉淋上竹枝之上。这方法虽然有效率,但损耗原材料多,适用于较低端的檀香种类。而另一种手法称为“挪香”,是以竹枝在工作平台上搓上香粉,这方法效率较低,但不会损耗原材料,故用于较昂贵的檀香。
线香成形后,下一个工序是要放置于天然阳光底下晒至干身,当遇上雨天或黄梅潮湿时节时,老板与工人像“睇天做人”的农夫一样无可奈何,无法工作。也许你会问,在二十一世纪科技发达的社会,竟然会发生因为有工场下雨而不能开工这匪夷所思的事,难道没有其他先进一点的方法吗?答案是有的,大工场的做法是使用焗炉把线香烘干,这样,晴天雨天也不会影响生产。但梁生指出,以天然阳光晒的檀香,香气会比较馥郁厚重,因为焗炉虽然能快速把线香烘干,但同时亦会把香油焗走,带走了梁生刚刚所描述檀香那种应有的“甜”味,所以说,天然生晒的檀香比人工烘焗的檀香更优质也绝不为过。梁永盛的檀香一般都会在制成后存放三个月才推出门市售卖,梁生发现,把刚制起的檀香存放一段时间才出售,檀香会点燃出更香的气味。好学的我追问原因,但原来梁生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纯粹是经验之谈,他估计也许是因为进一步变得干身,或者是其他的化学反应吧。
梁永盛的造香工场,在香港工业北移的时候已迁回国内,工场的地点正是梁生的家乡新会。此举除了是老一辈人饮水思源的想法,希望把发展机会都带回家乡外,另一个原因是家乡人脉比较熟络,行事或招聘都比较容易。在新会的工场,除了天然生晒外,梁永盛一直按传统做法人手造香。也许你脑海会立刻浮出与我相同的疑问:“香,烧嫁㖞!咁都有分别?”在高级工艺品的世界,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杀手,杀尽不少曾经叱咤一时的精品。坚持,才会有质素。人手制造的面包会松软一点,原来造香也一样,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份量,以机械取代人手会把香压得死实,影响香的味道。一种味道,如同一个物种,消失了,就永不会回来。
梁永盛的将来
时下人对焚香的态度总是有戒心,事关坊间有太多关于燃点香烛会释出有害物质的报导。香港以往一直是在生产高质素产品方面领先,几十年前,国内不少香烛都是用人工物料合成的,梁生忆述,国内的人习惯了人工合成香的味道,初次闻到梁永盛的天然香,起初反而是不习惯,到后来认清了这才是天然清香。
国内堀起,行家的生意做得不错,但梁永盛主要做香港市场,对于梁永盛的将来,梁生并不乐观。为保存独有的香味,梁生希望他们出品的香能保持以手工制造,然而造香过程不单会吸入香粉,而且长时间工作会令指头变黄,所以并不是优差。在国内工人招聘困难的大环境下,招聘愈见困难,另一方面,梁生训练过不少工人,有不少人很勤奋但却做不到他的要求,后来他意识到造香需要的是种近乎工匠制造工艺品的手感,一搓一捏一压。技巧可以教授,但最后还需要工人领悟,而那种控制所有制成品都一致的触觉,并不是将勤就可以补回来的,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梁永盛制造上等檀香的难度。再加上梁永盛坚持只用优质天然檀香,而上等原料的供应减少令其变得愈来愈贵,檀香价格一直飙升,他们买下的原料存货虽然可以用上几年,但原料存货终有用尽之日,成本上升必定影响定价,届时恐怕老顾客无力负担。
一如大部分的老字号,梁永盛从不卖广告,名气如水。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偶尔有名人如蔡澜先生等人光顾,写上一两段关于焚香写作等,这种文人高雅玩意的文字,其中介绍所用的香品就会引起一阵抢购热潮,而天然材料生产的产品却不能突然增加供应,买不了又惹来埋怨,间歇性的热潮,其实无助事业的持续发展。
访问时适逢清明时分,以为梁生在这段时间会较为忙碌,后来才知梁永盛的客户主要以佛堂和庙宇为主,个体客户次之,因此清明、重阳并不如想像中那样客似云来。当然老一辈人亦有点香的习惯,“年尾会多少少人,老人家年尾会买香。”梁生道。差不多两小时的访问,眼见来光顾的客人寥寥可数,我不禁想梁生透露一下他们的产量与营业额,梁生笑言“无统计过产量,营业额够养活工人吧!”原来,皇后大道西的总店已经售出,将来会迁到油麻地的店舖,梁生直言:旧建筑物老旧,维修困难,重建是有需要的。
梁生的子女暂时无意接手家族事业,梁生坦然面对这百年老香庄的命运,只期望来日仍能与三五知己,识货之人围炉品香,继续把梁永盛的名香点燃,化作一缕轻烟徐徐升起,优雅的飘远。
后语-檀香冷知识:
黄香与白香
一般坊间所见的檀香是黄色的(图右),但檀香原本的颜色是偏白(图左),梁永盛尽量希望不添加人工黄色素,但始终有老一辈人过年时嫌白香意头不吉,因此梁永盛亦有制造传统黄色香让老人家安心。
一炷香的时间
到底一炷香的时间是多久?梁生笑说所谓一炷香的时间其实不尽相同。从前佛堂或道堂的人颂经,在旁边点上一炷香以宁神静心,同时亦是计算颂经时间的工具。因此在造一支香的时候,以份量去控制点燃的时间,由左至右,依次为半小时,四十五分钟、一小时、一小时半、两小时、三小时。
内容提供:Yuk Man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一炷香的时间 ﹣ 专访梁永盛香庄第四代梁炳培先生”】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