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群益会:杀校压力下追成绩难建师生关系 青年要空间消化转变
疫情三年加剧学生情绪问题,今年九月重返校园的他们,情绪健康依然未“复常”。香港小童群益会助理总干事黄颖琴留意到,过去三年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求助社工的个案显著上升,认为社会复常步伐过急,学校面对杀校的压力下追赶成绩,令师生之间难以重建关系。她指,自社会事件后,年轻人被负面标签,“年青人就系搞事、problem(问题)”,呼吁社会要聆听年轻人的内心,放手让他们尝试和碰钉,然后再接再励。
疫后复常步伐过急 学生社交能力变弱
香港小童群益会助理总干事黄颖琴指,目前机构提供驻校社工服务予38间中学,社工数目为78人,平均“一校两社工”。她表示根据统计,中学服务方面,2021年有约45%求助个案与心理健康有关,直至2023年上升至5成,即增加了5%,形容升幅显著。
我哋嘅社会真系好急,好想去fix problem (修正问题)。
社会未给予年轻人空间消化社会转变 只求迅速复常
疫情期间学校转为网课模式,学生成绩表现难免下滑。黄颖琴指出,学界面对收生压力和杀校危机,不论band 1还是 band3学校,疫情过后便追赶学生成绩,“我哋嘅社会真系好急,好想去fix problem (修正问题)因为可能真系经历咗之前社会事件、疫情,到依家其实都好想复常,好想快啲,即系好似恢复返过去咁。”她认为,与学生一样,学校亦需一个喘息空间,专注处理学生精神健康问题,并让师生重建关系。
她指,疫情期间人们常居家不出,青少年与家长容易发生冲突;疫后重返校园,社交能力亦变弱,与人相处出现隔膜。再者,移民潮下,相熟的老师、朋友离开,他们仿佛失去了“支柱”,有困扰亦不知寻谁倾诉。她认为社会未能给予年轻人空间去消化社会的转变、挑战,“社会步伐好快就话,我要fix problem(解决问题),你搞掂啲嘢,完,但系冇机会可以深入了解得到其实年青人嘅心里面有啲乜嘢困扰呢?”
社会事件后年轻人被贴负面标签 吁多接触他们世界
经历困难时产生的情绪不被理解或无处可诉,只能长期压抑,年轻人容易落入否定自己的状态。她建议社会应主动接触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慢慢倾谈,从而帮助他们将困难转化为意义及增加对自己的认识。
黄颖琴认为,2019年社运事件令年轻人被贴上负面标签,“都系年青人搞事啦”、“年青人就系problem(问题)”。她忆述曾有一位情绪病康复者青年分享,“唔好当我系病人,好似乜都唔得、乜都唔识,就要你大人要教我”,令她有感大人总是急于教导指正,即使年轻人遵从,亦不会明白有何意义。
年轻人经历情绪低谷,加油打气未必是良方,黄颖琴认为这可能变相令年轻人感到被否定。她解释,年轻人其实已经努力解决问题,只是未找到方法释放自己压力或不知如何开口与人倾诉。她认为社会、家人要有耐性去聆听他们声音,理解及容许他们碰钉,跌到后再重来,并放手让他们尝试事物,相信他们最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可能有阵时候未必会即刻畀答案个细路,咪一齐去揾答案啰。
吁家长勿过于聚焦子女 学懂角色任务不断转变
她举例,过去曾接触一些遇到挫折而不愿上学的年轻人,参与咖啡拉花等兴趣活动,找到喜欢的兴趣并从中发现自己,“佢哋自己定一定落嚟,谂一谂,我想再返学或者我想做一啲嘢,佢哋又会再继续,好似拎翻起个行李又继续行。”她又倡议,将精神健康素养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教导学生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关顾自己及他人。
至于家长的层面,黄颖琴认为,他们反而不应过于聚焦在子女,亦不应将自己未竟的理想强加于对方身上。她表示,随著子女一路成长,父母的角色任务其实不断转变:由直接给予满足其需要,到陪伴前行,最后需由子女独自体会及思考。她建议家长应以正面、非暴力方式与子女沟通,耐心聆听他们的说话,“可能有阵时候未必会即刻畀答案个细路,咪一齐去揾答案啰,或者畀佢自己试下揾,我哋陪伴嘅可以畀啲选择佢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