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不一样的秘密花园 疫下长者乐土 农场主人盼冲出大澳

撰文: 陈葆琳
出版:更新:

大澳吉庆后街藏著一个“秘密花园”,瘟疫下,它悄悄嬗变,唯一不变的是风雨不改前来喂鱼的婆婆,她们依然是主角。

这个运作了8年的鱼菜共生农场,主人孙树坤曾在新闻界当了逾廿载摄影记者,一言一语,深蕴著对社会安老服务理念,在他而言,这里岂止是农场:“呢种鱼菜共生农场,不知不觉成为咗佢哋嘅接合点,佢哋好容易同婆婆产生个连结,个社区就产生咗一种参与感,所谓邻舍关系,其实就系互相照应咋嘛。”

寒来暑往,总有些事情搁下,如不可取替的人与事、笑逐颜开的风景。这个地方,仍旧是一众婆婆的乐土。未来,孙树坤的信念会延伸于大澳之外的地方,下一站是西贡井栏树,更甚,是我们可触及的各个社区。

+34

种植槽为配合长者身高 毋须再蹲下工作

采访当天,人称“阿树”的孙树坤单手捧著胶板及一棵紫苏叶,步履矫健地走向农场。六旬阿树满头白发,但说话中气十足,谈及农场变迁,侃侃而谈:“以前𠮶个环境,系我哋入到嚟隔硬改装,啲婆婆行起上嚟好唔方便,𠵱家每一个种植槽,啲婆婆好易行埋去做嘢。种植槽本身嘅高度系婆婆够高,所以好容易做到嘢,唔使踎低……”

鱼类排泄物为植物床提供养份 招募长者义工助运作享收成

鱼菜共生(Aquaponics)利用鱼排泄物含有的阿摩尼亚(NH3),透过水泵为植物床提供养份;蔬菜的根部则负责净化水源,重新供应予鱼使用。阿树于8年前在大澳设置鱼菜共生农场,并于该区招募长者义工协助运作,义工可自行分享农场所有收成。

以往农场的鱼缸放置于高位,婆婆需要攀上爬下方能喂鱼。农场最近重新设置系统,升高种植槽之外,鱼缸亦由原本两个1,000公升容量的鱼缸,转为一个1,600公升容量的鱼缸,并放在地上,方便婆婆喂鱼。阿树说:“呢个系我初初学鱼菜共生嘅时候留意到嘅。咦!呢种种植方法,好大年纪都做到㖞,因为唔使踎低唔使弯”。

阿树设置鱼菜共生系统是为了帮助长者,婆婆前来帮忙运作农场,可自行分享农场所有收成。(欧嘉乐摄)

去年一度因收地搬至山上 后辗转重归现址

重置契机,源于去年地主曾想收回农场土地,作为其外母养老之地。整个鱼菜共生系统一度需搬至基督教正生书院球场附近:“但上咗去冇耐,婆婆就同我讲,‘阿树,好远呀,好攰呀,行唔到咁远㗎我哋’,我哋都知道,原来对婆婆嚟讲,呢个距离,佢哋觉得好大负担。”

搬至山上后,只有一名婆婆愿意继续担任义工,他有感设置鱼菜共生系统,必需接近长者的居住地方。四季更迭,地主的外母未有回大澳养老,阿树又把鱼菜共生系统重新搬回吉庆后街,义工又回来了。

拟安装蚊网及铺地砖 让行动不便婆婆易于走动

我呢啲老人家2015年到𠵱家仲系到,初初帮我揾呢啲老人家嚟嘅社工都话,‘嗱,人就帮你揾咗啦,留几耐我就唔敢保证㖞’。留到𠵱家,个社工都走埋,老人家都仲未走。
孙树坤

8年过去,农场的固定义工由8名减至5名。阿树说道,义工的年纪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甚而已过鲐背之年,行走亦有困难,需要坐著电动轮椅进入农场工作。阿树打算以后为这个小型农场安装蚊网及铺上地砖,让日后前来种植的婆婆可易于走动。

阿树运作了鱼菜共生农场8年,农场的固定义工由8名减至5名,有婆婆需要坐著电动轮椅进入农场工作。阿树打算以后为这个小型农场安装蚊网及铺上地砖,让日后前来种植的婆婆可易于走动。(欧嘉乐摄)

疫情三年为保长者健康拒陌生人入场致零收入

他透露,农场由零开始设置,至少花费50万元,过去会有青年中心派义工来农场协助打扫及割野草,阿树亦举办导赏团,带领游客参观农场,所收取的费用用以赞助农场的水电、租金等开支。疫情三年,为了保护长者的健康,阿树未有让陌生人进入农场,随之令农场零收入。

农场或会重设导赏团 长者当导赏员

游客逐渐增加,不久的将来,农场或会重设导赏团,不过导赏员不再只是阿树,而是有份参与的婆婆:“如果个个星期都有几团系揾婆婆,我念人哋开心,婆婆又开心。我念慢慢发展,今次重新发展,可能我都会再做一次,就系揾婆婆做导赏员,由婆婆去介绍个系统。”

目前有非牟利机构正与阿树接洽,表明有意发展大澳的妇女服务,看中鱼菜共生农场作为切入点。日后农场或主要交由非牟利机构营运,阿树则担任技术支援的角色,甚至训练义工进行硬件维修。

西贡井栏树或成为下个“试验田” 规模是现在的5倍

现在的农场只有约2,000呎,阿树之前曾向大澳地政处租借其他地方扩展农场不果。他表示,亦有想过在大澳以外的地方设置鱼菜共生农场,井栏树为下一个“试验田”,该区有很多长者居住,希望农场的规模是现在的5倍。

阿树之前曾向大澳地政处租借其他地方扩展农场不果,目前考虑于井栏树设置鱼菜共生农场,希望农场的规模是现在的5倍。(欧嘉乐摄)

身处城市、窝居楼房 更需鱼菜共生

一年之前,他已开始筹备为太子道一间新兴建的安老院舍安装鱼菜共生系统,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空间不足,倘摆放太多种植槽,会令长者难以行走。阿树唯有重新设计,减少种植槽的阔度及数目,“其实如果旧𠮶啲老人院好旧式,冇乜空间,系有问题嘅。但系如果啲新啲嘅老人院有足够嘅空间,其实挤系到都唔系咁挜埞,佢哋嘅院友就会有啲新嘅兴趣喺度,我觉得系好事。”

他认为,身处城市、窝居楼房的人更加需要鱼菜共生农场,希望未来可以于长者家中安装小型的鱼菜共生系统,呎寸只有约一个书架大小。自己亦正试验以观赏鱼(如剑鱼、日本孔雀)种菜,取代一般鱼菜共生使用的宝石鱼或大澳的罗非鱼及金山铡鱼。

“其实冇乜人去留意老人家嘅需要,例如我哋而家嘅退休服务,基本上都系谂住安老院㗎啫,但有冇积极啲嘅呢?”阿树认为,政府手握很多土地,大多已闲置,并无特别用途,“但系你谂吓屋村有几多老人家,但如果你将闲置地方转为农场,其实老人家就会咁样嚟。”

农场成为社区接合点

对他而言,鱼菜共生农场可以是其中一种营造邻舍关系的手段,令人与人之间形成连结,产生社区参与感,互相照应。

佢会成为一个聚脚点,或者叫做社会接合点、社区接合点……发现社区上面好多人想帮手,但系冇渠道、冇途径,但系呢种鱼菜共生农场,不知不觉成为咗佢哋嘅接合点。
孙树坤

在他眼中,现在的社区缺少了这种自然关系。他以老人中心为例,一般人不会特意去老人中心帮忙。但鱼菜共生农场的有趣之处,在于可以共同收获,带来不一样的互动,“你念下,如果你起个老人中心,其实要嘅钱都唔少,但系个效果有冇咁好呢?我相信,真系完全冇得比较。”

鱼菜共生(Aquaponics)利用鱼排泄物含有的阿摩尼亚(NH3),透过水泵为植物床提供养份;蔬菜的根部则负责净化水源,重新供应予鱼使用。(欧嘉乐摄)

阿树接著说,鱼菜共生“比有机更有机”,因为有机耕种仍需使用有机农药,强调鱼菜共生是“零排放(Zero Discharge)” ,对环境友善;鱼粪不断供应,故从来不需要停耕,产能比有机耕种更好。当然,要有稳定的鱼粪,喂鱼成了婆婆的主要工作。但此事亦非简单,皆因鱼总是躲藏在鱼缸内,不会乖乖现身,需要养殖一段时间,才会对喂饲的人产生好感。

长者重启社交更活力

阿树觉得,这个农场的好处,是令长者更愿意行出门口,更为活力,有社交之余,亦有生活寄托,最重要的是,养大一条鱼为她们带来的成就感,“呢个都系一件好难得嘅事,睇到自己条件养大,自己亲手种大,种咗一棵菜俾自己食。”

好多老人家过咗70岁行动开始有少少不便,佢好多理由唔出街,直程留喺屋企唔出街,因为佢哋觉得太危险喇。但系因为佢哋要嚟喂鱼,有阵时落雨叫佢哋,喂今日落雨唔好出嚟啦,佢哋都唔得㗎,担把遮都要过嚟喂鱼,硬系要见吓啲鱼先开心。
孙树坤

一手一脚创造的地方,能够成为长者的乐土,阿树亦有得著。最后问及他难忘的事,他忆述首次与义工收成,提出㓥鱼烧烤,却遭到一口拒绝:“啲婆婆话‘我哋唔㓥鱼㗎,我哋自己养大我哋唔舍得㓥呀!’”。结果阿树亲自下厨,一晚㓥了约10条鱼,“仲学识点样去起鱼柳比佢哋食,用咗啲香草柠檬,就咁烧咗佢。啲婆婆食完就问,‘喂!阿树,我哋几时再食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