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小轮加价|失运输功能 前运房局长张炳良:可考虑变旅游交通

撰文: 何瑞芬
出版:更新:

拥逾百年历史的天星小轮近年陷入财困,昨日(1月31日)获批加价55%。面对营运成本上升、客量下跌、过海铁路增加及疫情夹击等因素,天星小轮是否应转型觅出路?

前运输及房屋局长、教大公共行政学研究讲座教授(兼任)张炳良认为,天星目前定位上仍是公共交通工具,但其极具标志性,在旅游上有吸引力,若营运者认为可转营旅游交通工具,宜大力发展其特色,例如改善现有尖沙咀天星码头等。

树仁大学经济及金融学系助理教授袁伟基亦认为,天星小轮的运输功能已渐渐被淘汰,其历史价值慢慢彰显,建议可翻新码头主打怀旧特色吸引本地及海外游客,亦可推出更多导赏团,并改善广告配套,增加非票务收入。

▼1月31日 行政会议通过天星小轮加价申请▼

+3

自2018年起亏蚀 广告租务等收益超票务收入

根据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文件,天星小轮自2018年起录得亏蚀,亏蚀率在疫情期间扩大,2021年录得57.3%亏蚀,撇除防疫基金津贴,该年总收入为6,489万元,惟总营运成本达1.02亿元,即蚀逾3,700万元。

疫情期间客量骤降,票务收入由2018年约5,300万元达跌至2021年约2,800万元,租金收入亦见有微跌至2,270万元,广告等其他非票务收入则维持1,400万元左右。自2020年起,租金及其他非票务收入已超过票务收入。

天星小轮2018年至2021年收入及亏蚀情况。(立法会文件)

张炳良:天星经营存不少挑战 定位非旅游工具

前运输及房屋局长张炳良接受访问时表示,他仍在政府任职时,天星小轮在经营上已有不少挑战,最主要客量不多。他指天星小轮定位是公共交通工具,与山顶缆车等旅游工且不同,政府处理加价申请时,须考虑成本、生产力、运输业工资变动及承受能力等一篮子因素,不便评论今次加幅是否可平衡各方考虑。

张炳良认同以速度而言,天星小轮竞争力远较过海巴士及港铁低,又提到他任内运房局曾发表《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探讨未来10年不同交通公共、包括渡轮占市场比例变化,当时渡轮占比只有单位数,但预料10年来可维持。

前运输及房屋局长、教大公共行政学研究讲座教授(兼任)张炳良。(资料图片)

张炳良:难定论是否应转型旅游工具 可翻新码头吸引游客

至于天星小轮是否有潜力发展成旅游交通工具,他称天星小轮具标志性,的确有不少游客选乘,要视乎未来两年旅游业复苏情况如何。

现时好难下定论(是否应转型旅游工具),若营运者觉得作为旅游工具,系营运上特色发展多啲,例如个码头可以做得吸引啲,亦可向政府提交想法。
前运输及房屋局长张炳良

学者指须多方面探讨出路 怀旧元素吸引游客

树仁大学经济及金融学系助理教授袁伟基则强调,加价是一种方法,政府计算认为游客增加后加价可维持其营运,但过于被动性,“有好多不稳定因数,等游客升好被动。”他认为天星小轮须在多方面探讨出路,尤其在非票务收入方面,包括翻新码头、多办导赏团,甚至考虑转营。

其中在翻新码头方面,他指应加入怀旧元素吸引本地及海外游客,并更新广告配套;导赏团可主打中小学游览等。

树仁大学经济及金融学系助理教授袁伟基。(树仁大学图片)

倡利用历史价值制造其他经济价值

袁认同不少公共交通营运商都是蚀钱,大部份其运输载客功能已在时代中被淘汰,例如纽约电车等,天星小轮情况亦类似,但变相它的历史价值会擡头。他认为,随住天星小轮运输功能慢慢被淘汰,可利用其历史价值制造其他经济价值,实行营销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