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工匠】发牌缓慢解冻 线面、代书、补鞋手艺有望传扬?

撰文: 黎静珊 洪琦琦
出版:更新:

弹指在算盘翻滚,代书人球伯以满腹会计、英文知识,在油尖街头代客报税,处理过4000万元大生意;弼街老锁匠林记,年少时半夜三更听夹万学开锁,练成一身好本领;观塘街边毫不起眼的修表档,档主原来是位桃李满门的大师傅;还有屯门喧闹的天桥底,一块布、一条线、一抺鸡蛋粉,落在线面阿姐手上,变成女士美颜的恩物。
他们年年月月在街头发扬毕身手艺,但长久以来,摆街边小贩俨如过街老鼠,食环署人员一见就打,纵有一身本领,也只好瑟缩于街头巷尾。2009年食物环境卫生署普查街头工匠小贩,共办识逾80名工匠;现根据当年数据,物色发牌予固定小贩摊位的工匠,并咨询区议会。
有被“摸底”的线面师欢迎发牌,认为可避免“走鬼”压力;亦有人认为牌照不能传承,对复兴手艺作用不大。 重发工匠小贩牌是否一个好开始?

锁匠在食环署工匠发牌考虑之列。(蔡正邦摄)

09年登记了80名工匠

食物环境卫生署传出佳音,上月20日及30日向观塘和屯门区议会建议,分别同意向5名及3名无牌工匠签发固定摊位(工匠)小贩牌照。食环署回复《香港01》查询指,署方根据2009年街头无牌经营工匠业务的商贩实况调查,在确定他们的经营地点、行业类别、在有关地点已提供服务多年等因素后,合共识辨及登记了超过80名无牌工匠。在消防处、香港警务处、运输署及屋宇署等部门经营地点不持异议下,食环署会按照现行小贩发牌政策,就发牌建议陆续征询区议会。

牌照僧多粥少

记者翻查食环署向全港十八区区议会,递交有关2016/17《改善香港环境卫生的策略和工作》,共有12区提及无牌工匠发牌计划,只有观塘及屯门区议会正讨论相关议题。但按2009年调查,观塘区本有17名无牌街头工匠,经过多年后只得5人获政府部门不反对发牌地点;屯门区10名有纪录工匠,最终得3名线面师有机会获得发牌。

14个区域计划进度缓慢

不过,包括西贡区、九龙城区、大埔区、元朗区、深水埗区、黄大仙区、葵青区及湾仔这八区,由于工匠经营地点与调查记录不相同或暂停营业,计划停滞不前。而中西区、南区、东区、离岛、北区及沙田区,更没有相关计划内容。

补鞋档已经少之又少,仅存的由于市民鞋烂有能力买新,大都生意一般。(蔡正邦摄)

工匠反应不一 愿牌照可继承

涉补鞋匠、锁匠、代书人等行业

今次的发工匠牌举动,为早已是一潭死水的小贩政策,带来一丝希望,香港政府自1970年代,一般不再签发新牌照,是次有关向工匠发牌建议乃基于2015年3月2日立法会小贩政策小组委员会一份文件。文件提到署方跟进向具怀旧本土文化特色的无牌街头工匠发牌事宜,其中列明涵盖补鞋匠、钟表修理匠、锁匠、磨刀匠、线面师和代书人等。署方向区议会递交的建议,与委员会文件一脉相承。工匠小贩对发牌意向不一,有的认为有助手艺发扬光大,也有人认为不能承继的牌照无助传扬技术。

多个区议会未跟进发牌

即使署方同意,小贩乐意,区议会的取态,或成发牌计划的绊脚石。工党屯门区议员谭骏贤支持复兴传统工艺,但透露区议会上有议员担心“畀得一档又有第二档”,忧虑阻街情况。他希望得悉食环署发牌准则,未来会发起“一人一相”,由民间纪录现有工匠小贩,与署方的数据作对比。

线面师能否在屯门合法摆卖,仍待区议会拍板。(蔡正邦摄)

学者:署方引2009年数据不合时宜

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专任导师、联区小贩发展平台成员梁志远表示2009年至今各区小贩变化很大,以观塘区为例,由有纪录17个工匠只剩5个实属正常,如今署方以2009年调查为基础发牌“好过冇”。他理解署方担心一旦重新普查,一下子会有大量小贩会摆卖,但2009年调查结果实在不合时宜,建议食环署在不公布情况下再作登记。他认为,署方应公开发牌准则,例如当区经营10年有相关技术等,否则公众难以作出评估;而且当局亦应设立小贩友善措施,例如建设有盖摊档,更好营造香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