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局重申非放宽PM2.5标准 环咨会冀当局向公众清晰交代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五年一检的空气质素指标检讨在去年十月结束公众咨询,当中备受争议是即使收紧二氧化硫和PM2.5的标准,同时容许新标准下PM2.5的24小时平均值超标次数从目前的9次增至35次,被批指标过于宽松。环咨会今日(6日)开会讨论更新空气质素指标建议,环境局用数据游说众委员收紧的指标比现时的指标更为严格。经一轮热烈讨论后,环咨会主席黄远辉期望局方清晰计算本港持续空气质素改善,做好公众解说、区域合作,达至世卫终极目标。

环咨会今日开会讨论更新空气质素指标建议。(劳敏仪摄)

环境局早前就检讨收到282份意见,约四分之一回复反对调整PM2.5指标的可容许超标次数至建议的35次,或表示对建议有所保留。此外,多名环咨会委员表示无法理解PM2.5的24小时平均值超标次数从目前的9次增至35次,质疑“唔知究竟系收紧定放寛咗”,又质疑可吸入悬浮粒子(PM10)和臭氧指标为何原地踏步。

环境局副局长谢展寰在会上解释,目前暂未有国家做到世卫严格而前瞻的水平,本港只能逐步收紧,希望最终达到世卫空气质素指引。根据环保署数据,2011至2017年间本港一般空气质素监测网络录得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超过现时指标17次,但录得超过建议的新指标则有30次,多名官员强调建议收紧的指标确实比现时的指标更为严格,亦希望公众整体上从年均值、日均值及超标次数评估成效,强调这是一个改善。

谢展寰又解释,2004年本港有1570小时能见度较差,至去年已降至475小时,相信有明显空气质素改善;而臭氧问题在欧美地区亦未完全解决,“改善空气污染有几个阶段,最容易解决是二氧化硫,其次是烟雾,其后臭氧才会下降”,认为随与内地合作增加,相信臭氧浓度未来数年会下降。

黄远辉冀政府做好公众解说

环咨会主席黄远辉在会后表示,数据上空气质素指标是明显收紧,有委员建议政府让公众了解持续空气改善,则就政府掌握资料及改善空气质素措施,利用模型式计算空气质素实质改善,以及对经济、健康的好处,希望署方做好公众解说。被问及新指标会否令工程环评更容易通过?黄远辉指,新指标用于环评报告,但不能收紧到无法进行任何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长远希望整体指标进一步收紧,最后达至世卫终极目标,亦逐步收紧容许超标次数,并形容今次是一种更新,先实施新指标,日后再评估超标次数有否收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