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论坛】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缓冲区”维护湿地生态完整

撰文: 政论投稿
出版:更新:

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价值却又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香港内后海湾及米埔自然保护区的湿地, 是成千上万过境迁徙鸟的过冬地方和中转站。然而,多年来的发展不断破坏区内弥足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已为内后海湾及米埔自然保护区带来压力。现在,这些无价的湿地又要面对新挑战。
撰文: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经理 – 本地生物多样性 刘兆强

《城市规划委员会规划指引编号12》(下称《指引》) 划定“湿地保育区”(Wetland Conservation Area, 后简称WCA) 和“湿地缓冲区”(Wetland Buffer Area, 后简称WBA),以保护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米埔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的生态完整性。该《指引》于1993年由当时香港政府制定,并曾于1999年修改。根据《指引》,一般而言,除了与保育相关的用途外,WCA内禁止任何新发展。同时,政府在指引下引入“公私营合作模式”,容许WCA内少部分湿地作有限度发展,但发展商需保育及管理发展范围内的剩余湿地,并提升其生态功能。而WBA内的新发展则需呈交环境影响评估,证明能透过缓减措施,减低新发展对湿地的影响,借此容让低密度发展之余又能保护湿地。

南生围为后海湾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被《拉姆萨尔公约》列为“具国际意义的湿地”。(资料图片/黄伟民摄)

数月前,WWF得悉有获私人资助的环境关注组织提倡放宽内后海湾“湿地缓冲区”的地积比,以换取长远保育及管理内后海湾“湿地保育区”内之湿地。此举将会增加WBA内的发展密度和楼宇高度。过往并非没有发展商寻求环保团体协助,以发展生态敏感的地方。但本会认为该团体所提议的妥协,会为内后海湾湿地的保育及缓冲区的生态带来直接威胁。例如,大厦楼宇的灯光将会影响蝙蝠、猫头鹰及萤火虫等对光线敏感的物种,而大型水鸟则会避开使用楼宇附近的开阔地方。此外,亦会削弱WBA对WCA、米埔自然保护区及内后海湾湿地的缓冲功能。鹭鸟等水鸟的迁飞路线亦有可能被WBA内的楼宇阻挡,令牠们难以飞往WCA甚至米埔自然保护区觅食及休息,严重影响候鸟迁徙,甚至影响到大湾区的生态系统。

《指引》一直保卫着内后海湾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米埔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的生态完整性。本会认为区内发展计划必须保证“无湿地净损失”。发展商应用已发展地区的乡郊土地或棕地作发展(使用生态重要的湿地换取前述的土地作发展则更理想),而缓冲区内的湿地则不应再作发展。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