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黑脸琵鹭数目创新高 后海湾六连跌
今年黑脸琵鹭全球普查已经完成,总数共录得3,356只,创历史新高,香港却连续6年下跌。香港观鸟会形容整体结果值得欣喜,反映全球共同的保育成效,但强调对香港后海湾的湿地保育,感到忧心。
普查结果显示黑脸琵鹭总数上升,比去年多了84只,当中数量最多仍然是台湾,录得2,060只,占整体逾六成;其次是中国(434只,占12.9%)、日本(383只,占11.4%),和港深的后海湾地区(371只,占11.1%)。数字上,升幅最多的地区是中国,增加104只;跌幅最多的是越南,少了31只。香港则下跌了40只,香港观鸟会研究经理暨全球同步普查统筹员余日东称:“后海湾的情况令人忧心。”
黑脸琵鹭最大威胁 栖息地减少
余日东指,黑脸琵鹭面对最大威胁,是栖息地正不断减少。香港近6年黑脸琵鹭出现数量持续下降,原因未能确定,但香港观鸟会将集中研究是否源于香港湿地退化。
他大胆假设:“香港的米埔湿地是有可能死去的!”当全球的湿地保育区正因为发展和人为破坏而不断减少,而黑脸琵鹭数目上升,可以预想牠们的居住密度增加,长远而言不乐观。
自然生态环环相扣,而湿地是一个动态环境,黑脸琵鹭的数目变化因素很多,包括气候变化、水源质素、食物数量(小鱼和小虾)、人类干扰和保育政策等。余日东估计,气候变化与北面地区(中国大陆)的数字上升有互相呼应的关系,他举例指出,气候暖化使北部本应结冰的湖水没有结冰,让黑脸琵鹭有机会觅食,就不用飞往较远的南部地方。
是次全球普查共动员超过200位普查员,参与地区包括台湾、香港后海湾(包括深圳)、中国大陆、日本、越南、韩国等东亚地,而香港则有超过20位调查员参与。
黑脸琵鹭有何特征?
特征:黑色脸庞、黑色扁平“汤匙嘴”、白色羽毛、长腿路线:初春开始往北方繁殖;十月开始往南方渡冬和觅食地区:常见于米埔自然保护区、后海湾,亦见于湿地公园和南生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