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天地】寻墓游戏.香港坟场电子考察

撰文: 校园投稿
出版:更新:

政治的语意学你生厌吗?
不论香港在1841年至1997年间是被英国透过不平等条约占领还是中国 / 清廷给英国“常远主掌”;不论香港是一个殖民地还是早已被剔除殖民地名单的城市;不论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还是中国收回香港还是已拥有主权而收回香港的治权,还是英国将主权移交,或交回租借地。其实这些都是曾经或现在香港管治者的话语权。作为历史老师,可以带学生研讨一番这些用字背后的政治的语意学和权力符号学,但我们反而希望学生认真认识,在过去的日子里,就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地理意义上土地,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为之后居住在这里的人或多或少做了贡献。

寻寻觅觅建港人

圣公会蔡功谱中学的一班中四学生最近到香港坟场(前又称殖民地坟场)考察。我们设计了“寻宝”(treasure hunt) 游戏,不过,所寻的宝是何东、何启、杨衢云、史钊域、郭士立、遮打共6位香港历史人物的墓碑。他们都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香港,有著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今的香港人也未必认识他们,只见用他们名字命名街道。但学生透过此学习旅程认识这些分别是长袖善舞的买办、为华人引入西方医学的医生、被清廷暗杀的革命家、公立学校之父、开埠初年的抚华道、促进九龙发展的九仓和置地创办人。了解这些人物身处在上一个世纪之交、同样是风云变色的香港。

历史考察 x 电子学习新潮流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校老师要希望做多一点。在原有课程上,安排学生进行户外考察等,而为了加强考察的趣味性和学习的互动性再配合教育的新潮流,结合电子学习于考察活动中。把历史、电子学习和考察活动“cross over”。学生分组利用平板电脑及电子学习软件设计的活动,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学生在香港坟场之内跟著地图和线索,寻觅历史人物之墓。历史学习与教学应该放下政治争拗,照应教学上不同的重点发展项目,更重要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减轻老师的重担,把教学的能量用得更聚焦。

将电子学习“新鲜事”结合到本科的强项- 实地文化遗产考察相配合,其实已有很多好例子。例如《历史考察易 - 长洲太平清醮》流动应用程式。它把非能每天参与的盛事及不为人知的背后准备功夫,带到学生面前,以电子平台突破时空。而我们这次的尝试,却是把学生基到历史人物的遗迹前,利用考察中亲眼看见的资料,如墓碑设计、墓志铭等,以电子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筹办活动的老师当初没有这个“寻墓之旅”的活动名称,它反而是学生在参与活动后体会而来建议老师使用,可见活动令学生发挥新意!

“鸭仔团”不能做到的任务

电子平台进行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好处。

第一,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按自己进度进行,而无需要等候其他组别,由以往“鸭仔团”式的单向讲受,变成学生为本、与考察场地互动。诚然,活动之后,从学生的意见回应表中可见,他们对这个考察糢式表示欣赏!他们重视“自己”“亲身”“自由”地找历史名人的墓,这令学生得到“比课堂深刻”的学习成果。真正做到“学”重于“教”,令学生获益良多。

互动问题促进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可以做的题目更多元化,由选择题到填充题到开放式题目,如:在考察何启墓时,学生被问及:“此墓上有十字架,显示墓中主人信仰基督教。为何一个土生的华人会信奉基督?你认为原因何在?试加以解释。”甚至延伸题,在何东墓前,电子平台要求学生回答:“此墓主人为何不葬于昭远坟场而选择香港坟场?试推论两项可能的原因。” 延伸题中,学生可上网寻找更多资料,可促进学生自学,令这一代千禧后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

第三,学生对自己所探求的知识的“拥有感”(ownership)更高,此后,更有动机进行其他的探究。同学的回应中表示他们对当日所考察的名人,有颇高的动机再加以了解。

电子产品要局限还是发展?

事实上,安排这个路线是为将来初中的课程铺路,希望引领学生踏足前人殉葬之地,思考其生前对香港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在课本上见到的人,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曾在同一地区生活过。运用电子平台,有助于我们提高学生的考察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机。老师世觉得有趣。老师们事后检视,大可以大胆一点,放手让学生自己拿著手机,找数个最感兴趣的墓碑,然后上网进行资料探查,完成后与同学们分享(或设题让考考其他同学) 。这样也令学生明白,也应让老师成年人明白,手机和平板电脑有其正面、促进学习的功能,面对普世学生滥用手机-校方禁机的困局,我们是否能另辟蹊径,引导学生善用手机?

撰文:关志恒老师(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叶伟文老师(圣公会蔡功谱中学)

(内容由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圣公会蔡功谱中学、香港电子教育发展商会(HKeDA)提供)

欢迎所有中学、小学及幼稚园投稿至“01校园”,有意投稿者可将文稿及照片经电邮传送至campus01@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