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钱4000.政策分析】审批程序复杂 行政成本至少三亿?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不派不派还须派,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上周宣布为财政预算案“补漏拾遗”,向合资格的市民派发4,000元,涉款110亿元,预料280万人受惠。有钱收固然部分人已经“收货”,可是社会另一个关注点,就是派钱背后涉及“以亿计的行政费”。
对于这点,陈茂波至今仍是语焉不详,他周日(25日)在网志提到,是次关爱共享计划涉及的成本大约是“总金额的数个百分点”,换言之,就是连他本人都交不出一个具体实数。
参考2011年派钱一役,人人派六千计划是“有身份证”就可获批钱,审批相对简易,因此可透过银行处理;但透过关爱基金补漏、派钱给新移民的部分,由于涉及大量审批核实工作,按“人头”计行政成本极高。而今次陈茂波的“补漏拾遗”难处在于,政府为派发对象划下多重限制,人力和其他成本预期会比上次多出一大截,粗略推算随时要花三亿元,甚至更多。

当年曾俊华在群情汹涌下,决定全民派钱6,000元。(资料图片/陈焯辉摄)

延伸阅读:【预算案.政策分析】传财爷派“利市” 觅“利市封”成头痛问题

2011“无差别”派钱 行政成本平均每人15元

2011年,时任财爷曾俊华宣布全民派6,000元后,外界同样关注政府“如何派”的问题。由于香港人口规模、社会复杂程度等都难以和澳门直接比较,现实上难以参照澳门直接邮寄划线支票的方式。要是要求市民凭身份证登记,到指定地点领取,又会引来治安隐患。

因此政府经多次讨论后,还是通过各间主要银行注入户口派钱。那可说既方便又快捷,因为最麻烦的行政问题,已经一次过推给银行解决,政府只需要付钱给银行就可以了。翻查当时报道,有资格申领的有610万人,银行所收的人均手续费为15元,即最多需要9,000多万元。但须注意,当年政府是“无差别”派钱,涉及的只是一个简单查核身份证程序,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但是,今次政府为派钱对象定下4大标准:一、没有在香港拥有任何物业;二、没有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长者生活津贴、高龄津贴或伤残津贴;三、在2017/18年度没有缴交薪俸税或退税少于4,000元,并出示税单为证;四、2018年12月31日或以前年满18岁、持有香港身份证,并通常居住在香港,但因“个别原因暂时离港(如升学、工作)”,又可获照派。对于这种既有“针对性”,却又大规模的派钱举动,有一个往例可参考,就是2011年关爱基金的派钱运作。

陈茂波(左)上周联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右)见记者,公布补漏拾遗措施。(罗君豪摄)

延伸阅读:【预算案.政策分析】那些年曾俊华派钱 为何只可一却不可再?

当年由关爱基金“补漏拾遗” 行政成本一度要每人364元

话说当年曾俊华宣布全民派钱后,社会有声音指计划只向永久居民派6,000元,歧视新来港人士,于是政府透过关爱基金向低收入新来港人士“补漏”派6,000元,约23万人受惠。申请人需要是综援、医管局医疗费用减免机制等的受助人,若然不是,1人家庭的入息上限为7,300元,2人家庭为1.46万元,3人家庭为2万元。

但其行政上的困难之处在于,这个派钱程序涉及受助人的资料审查,偏偏《私隐条例》之下政府机构的个人资料不能随意交给关爱基金,令审核程序变得非常繁复。据时任关爱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罗致光所指,基金方面要抽样调查申请人所报的入息资料,审核是否合资格,遇有可疑个案更要约见了解,为此增聘了160名临时人手处理程序。

结果根据基金的初次估算,派钱计划涉及的人均行政成本高达364元,引起社会哗然。后来基金重新计算,人均成本变成87元,即合共2,000万。即使如此,人均行政成本还是经银行“无差别”派钱的近6倍。

政府早前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向特定人士发放4000元资助。(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延伸阅读:【派钱4000.政策分析】财爷急转軚 两代iPhone揭露一个绝望真相

比照2011年关爱基金处理办法 粗略推算成本达3亿

政府暂未公布今次派钱实际安排,只表示由在职家庭津贴办事处(职津处)处理,增聘多少额外人手、涉及多少程序亦未有定案,因此现阶段要谈具体成本确实言之尚早。不过在此仍然可作一个初步推算:今次受惠人数为280万,而上次关爱基金的行政成本最终以人均87元为基数,即起码2.434亿。

由于今次审查的成本与7年前相比,涉及因素太多,难以断言,但可以暂时用最低工资作为参照点:2011年5月起实施的最低工资,水平为每小时28元,现时水平为34.5元,升幅约23.3%。除了各项成本如人工、办公室租金上升之外,上一次关爱基金只针对申请人的入息等状况,但今次涉及的派钱条件包括物业、领取福利、税务、居港等范畴,要合作的部门至少涉及税务局、差饷物业估价署、社会福利署和入境处,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据悉今年的ACO空缺约1,000个,预料将吸引约30,000人申请,即约30人抢1个位。(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预算案.政策分析】派钱欲断难断 澳门“止痛饼”上瘾前车可鉴

审查条件错综复杂 行政成本倍增

总体而言,愈是繁琐的审查标准,政府需做的额外工序、跨部门合作就愈多,成本也会愈高。关爱基金的经验早已说明,审查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工序。今次政府更要为派钱划定重重限制,几可肯定,行政成本既有“量变”,也有“质变”,推算今次派钱的行政成本,恐怕要3亿左右,甚至更多。

但1亿又好3亿也好,对储备过万亿的港府来说,都只是小菜一碟。归根究柢,要是政府无心善用盈余处理社会深层次矛盾,可以预期民间日后也会继续要求政府“现兜兜”派钱。那与其每次都大费周章厘定和审核资格,倒不如将其系统化,成立一个“派钱事务处”,专门统筹派钱事宜和收集市民资料审核资格,省得过次次预算案都惺惺作态、唔派又派,反而可节省日后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