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㓥房恶化 前前特首曾荫权抵闹 前特首梁振英呢?

撰文: 凌昕
出版:更新:

2018年1月18日对香港来说是极之讽刺的一日,这天恒生指数创下32,122点的收市历史新高;同一日,政府统计处亦公布㓥房数目达到9.27万个的纪录新高,全港约有20.97万人居于㓥房,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仅得56.5平方呎,比惩教署监仓的人均49.5平方呎的标准好不了多少。只要看看今时今日的香港,就可知道甚么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讲到住屋问题、㓥房问题,闹爆前特首曾荫权,几乎已成万能KEY。但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曾荫权在2012年卸任之后的5年多时间,香港政府、特别是“房屋特首”梁振英主政时期,对解决㓥房问题,又有甚么建树可言?

社联指,颇大比例住户的人均居住面积较挤迫户还差,促请当局提供中短期房屋,纾缓基层住屋问题。(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统计处:全港逾9万个㓥房住20.9万人 人均居住面积仅56.5呎

㓥房数量创纪录新高 分项数据更加“惊吓”

如果真的要数梁振英对处理㓥房问题的“贡献”,或许要数到2014年时,政府才就㓥房问题首次进行官方调查,根据统计处在2015年公布的报告,当时的㓥房数目为8.64万,合共住了19.55万人,而统计处昨天(1月18日)公布的2016年数据,则显示在两年之间,㓥房数量增加了六千多个,居住㓥房的人口增加了1.42万人,情况日益严重。

除了㓥房数量、居于㓥房的人数有增无减,其实还有一些更“惊吓”的数字必须留意,就是在两年之间,㓥房的月租中位数由3800元升至4500元,两年间升了18.4%;㓥房住户的租金与收入比率中位数由30.8%升至31.8%;㓥房户人均居住面积则由61.8平方呎跌至56.5平方呎。意味在2014年至2016年的这两年间,㓥房居民的生活负担趋升,生活质量则进一步下降。

陈帆去年7月上任之初,落区探访㓥房户时感触落泪。(资料图片 / 吴钟坤摄)

延伸阅读:经理、行政人员都要住㓥房 团体:无希望买楼 宁储钱留给下一代

逾二十万㓥房居民的悲歌 都是“前前特首”曾荫权的错?

这些数据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逾二十万㓥房居民“血淋淋”的悲歌。一系列看得令市民大众“眼火爆”的数字,很多人会自自然然想起前特首曾荫权的遗祸,他在任内停建居屋之外,亦未有好好补充公屋的土地储备库,令公屋供应渐渐追不上日益增加的需求,基层市民卖不起楼、租不起私楼,也轮不到公屋,就只能蜗居㓥房。

不过话说回来,曾荫权任内所作所为,连牛头角顺嫂都知,但毕竟他已经是在2012年中卸任的“前前特首”,故另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曾荫权卸任之后的五年多以来,香港政府,特别是曾以“房屋特首”自居的梁振英,在任内又做过了甚么?

延伸阅读:十年建屋目标维持46万个 土地短缺公营房屋欠4.3万伙

政府觅地“粒粒皆辛苦” 既患寡更患不均

如果说梁振英任内完全没有尝试补救,亦未必正确,因为过去几年政府在觅地方面的确花了一些功夫。不少负责觅地的前线公务员私下慨叹,要为改变土地用途觅地建屋上城规会、区议会等,不时都被区议员、压力团体等“糟质”,但也只能打掉门牙和血吞。陈茂波担任发展局局长期间曾说觅地工作“粒粒皆辛苦”,的确道出了不少前线公务员的心声。

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梁振英上任之后明知土地供应不足,特别是他在选举时大打基层牌,对基层市民特别是㓥房户的苦况本应心知肚明,但他上任后,不少“粒粒皆辛苦”找来的土地,都优先供应给私楼市场。例如在2016至17年度,政府卖地计划加上港铁、市建局、发展商补地价等,所涉土地可建1.978万伙私楼,较1.8万伙的目标大幅超标近一成;而新任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上月曾表示,2017至18年度,私人住宅土地供应可供兴建约2.43万个单位,较1.8万的目标大幅超出6,300个。

房屋署在 2013 年建议用横洲 34 公顷棕地(已受破坏的土地,如停车场、货柜场)兴建 17,000 个公屋单位。房屋署于 2014 年 6 月向区议会咨询时转向旁边占地 5.6 公顷土地,兴建 4000 个公屋单位,地点为三条非原居民村(凤池村、永宁村及杨屋新村)的绿化地带。(元朗区议会文件)

延伸阅读:【横洲争议】三千页报告大量资料被遮盖 二、三期发展恐无期

梁振英倾斜私楼市场 公营房屋供应缺口庞大

一边厢是私楼土地供应多至近乎“满泻”,政府估计未来三至四年私楼潜在供应量多达9.7万伙,但在另一边厢,去年底公布的十年建屋计划进度显示,政府手上用作兴建公营房屋的用地,只能建23.7万伙,比28万的政策目标,缺口多达4.3万伙。当私楼市场在讨论庞大的潜在供应量,会否拖累楼价的时候,公屋轮候时间已达到4.6年,再看看瞩目惊心的㓥房数据,相信市民大众都会问,到底香港是有“土地问题”,还是在如何妥善分配土地资源上出了问题?

事实上,自梁振英上台之后,社会上曾为政府提出不少增加公营房屋的点子,例如将一些一再流标的港铁项目,如东铁大围站上盖、轻铁天水围天荣站等,改建资助房屋;以至回收私人会所土地、优先发展棕地等,务求令土地多觅一幅是一幅、资助房屋多建一间是一间。

近4万港童活在㓥房,何时才能从黑暗的尽头见到光明?(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政坛诸事町】林郑直升机鸟瞰香港 土地供应得到灵感?

住过板间房的林郑 是否明白㓥房家庭之苦?

只是客观的现实是,这些建议一律被那个曾说会以“一支笔、一本簿、一张凳”听民意的梁振英当作耳边风,甚至如本来规模庞大的横洲公屋计划,也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由1.7万伙削至4千伙,现届政府恐怕在短期、中期内都难变出更多公屋供应。此亦可以预视,在未来几年,公屋短缺持续将令㓥房问题更趋恶化。

更加大的问题是,林郑月娥上场之后,仍继续把置业作为房屋政策的核心,甚至一度传出公屋数量“封顶论”,但㓥房家庭的每月收入中位数只有13,500元,这个收入水平要在香港“生存”也不容易,置业主导的房屋政策如何解决广大基层、特别是逾20万㓥房居民的住屋需要?曾说自己小时候也住过板间房的林郑,其实明不明白问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