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港珠澳大桥通车一拖再拖 十大基建“贪多务得”惹祸?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昨日(17日)表示,港珠澳大桥明年的开通日期有待报请中央,意味大桥今年内通车的愿望落空。作为国家级的重点基建,大桥由动工至今就一波三折,除涉及多次超支、延误,更涉及多宗致命工业意外,被戏称为“奈何桥”。
回望2007至2008年度的施政报告,时任特首曾荫权提出“十大基建计划”,包含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沙中线等等,听来好像很宏大。然而如今十年过去,重叠的上马时间,导致大型基建几乎“清一色”延迟启用,造价也一升再升。当届政府成员,包括时任发展局局长、现任特首林郑月娥,当时又有否顾及这些后遗症?
通车延期拒交代原因 议员轰不负责任
其实政府就大桥通车时间,早就不停“褪軚”。工程原先预期在2016年完成,但政府前年承认工程延误,至少要到今年才有通车条件,后来又推至“今年底”,到现时又说成“明年通车”。但即使如此,政府仍无法交出通车时间表,也并未完整交代大桥延迟开通的原因。
立法会议员、交通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林卓廷批评,政府到立法会交代大桥进度时,往往只表示“接近完成”,却又不详细解释为何延迟通车,既然政府如此重视大桥的经济效益,理应提供更多资料,不应一句“未能通车”了事。
十大基建同时上马 支出增多工程滞后
曾荫权在2007年施政报告中,将各项基建整合成“十大建设计划”,由发展局统筹。当时林郑月娥曾表示,十大基建并不能草草上马,否则不利长远发展。然而往后的发展,正正显示政府推动基建时没有详细考虑。环保触觉2014年发表研究报告,分析本港11项当时已规划,并已拨款、规划或上马的基建工程时间表,发现各大基建几乎同时上马,令物料及工人薪酬等开支严重拉高。根据政府最新数字,沙中线主体工程至少超支165亿、高铁至少超支196亿,至于港珠澳大桥超支约100亿人民币,香港至少须额外负担23.6亿港元,要是连同三地政府成立的大桥管理局所需额外贷款,预料港府更合共要承担 50.7亿元。
时间也是一大问题。政府原本预计高铁香港段可在2015年中通车,但因工程严重延误,最快要到2018年第三季才能通车;沙中线大围至红磡段原先预计在2018年通车、红磡至金钟段最早在2020年通车,但其后又要延迟一年。
立法会议员田北辰直指,将大量基建放在相近时间上马,肯定影响通车时间,首先租借大型器具必定“塞车”,因为供应始终有限;项目管理、前线工人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人手,项目时间重叠会拖慢各工程的进度。他又预期,港珠澳大桥涉及三地政府协调等复杂操作问题,大桥通车初期会出现乱象,程度可与当年赤𫚭角新机场相提并论,明年底前可以处理好所有问题已算“幸运”。
公共专业联盟创会主席黎广德接受查询时则指,政府在筹划大型基建时,很多工程评估都没有做好,包括多项基建同时上马带来的影响,导致工程安排失当,港珠澳大桥延迟通车就是好例子。另外在建制派控制议会之下,政府要获得财委会通过追加拨款毫无难度,无论如何超支或是延误,都没有实质后果,是监管上的严重漏洞。他质疑,历届政府将港珠澳大桥这类跨境基建视为政治任务,盖过了专业判断。
大桥通车延期 业界叫苦
中港澳直通巴士联会秘书长陈宗彝认为,港珠澳大桥动工之初面临环境影响评估的司法覆核,工程进度和造价已受到相当大影响,也令香港段的工程比另外两地滞后。其实政府已经加紧催促建筑商赶工,但始终本地建筑工人人手有限,又较少年轻人入行,工程进度不太理想。陈宗彝坦言,大桥迟迟无法通车对业界影响相当大,令香港错失许多机遇。
其实大桥已基本完成。落马洲中港货运联会主席蒋志伟指出,较早前到大桥视察所见,桥面其实已相当完整,驾车以时速100公里行走也问题不大,只不过很多细微功夫还未做好,边防、海关等执法部门还未进驻完成,各部门之间也未协调好。他估计,大桥约于明年3、4月可正式通车,当然实际日期要待发改委正式公布。
不过姑勿论最后大桥何时通车,已充分显示政府处理大型基建时欠缺深谋远虑,白白耗费数以百亿元计的公帑,启用日期却一再延误,效益受损,变成一个个无底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