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遇上“七年之痒”?是时候放大假!
一听“七年之痒”,闻风丧胆。意指二人感情由浓转淡,失去新鲜感而心痒痒,不舍旧情,却又需要“离开”一下,很多人都挨不过这关口,二人就此失散,多么可惜。这“都市传说”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关口在工作上就一定会遇到。于我而言,不用七年,天天“痕痒”,简直想三日一小休,三个月一大休。不是我痴心妄想,奥地利设计师施德明与合伙人(Stefan Sagmeister)创立设计公司Sagmeister & Walsh,每七年全体员工放假一年。
感情上的“七年之痒”是凭感觉的,施德明的“七年之假”却是计算出来的。若人一生八十岁,头二十五年专注学习,拼搏四十年,及后的十五年便是退休生活。努力四十年,想想都累,于是他把退休中的五年拿出来,预先放假,便得出每七年放假一年这规律。设计师需要灵感,一天到晚困在工作室固然不会有好念头,但这却不是设计师的专利,美国品牌3M和Google亦有类似的假期。
放假的力量:将hea做极速“升呢”
“休息为了走更远的路。”此言不虚,并不只是我想偷懒时的籍口。施德明把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工作、事业和理想。“工作”只为金钱,朝九晚五,放工便事不关己,己不劳心;“事业”求成就感,争取表现,期望升职;而“理想”则是最高层次的,甚至可以不求回报,享受过程,因此更能做到尽善尽美。就是自己开设的公司,他也不得不承认日复一日的工作,令自己由最高的“理想”滑落到最低层次的“工作”。他是老板尚且如此,员工情况不是更甚吗?有何办法?便是放假,不是几天数月,而是整整一年。不做白不做,干脆出走。而事实证明,这一年不会白费,反而比起在工作室内“磨”有效率得多。回来后,“叉足电”,回复到“理想”级数,不管是作品还是他本人。
我想对自己有要求的人,都不想于工作敷衍了事,特别是在我们这拼搏年纪。但不论有多喜欢自己的工作,甚么理想热情也会被慢慢磨蚀,总会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纵然未到“理想”那么高层次,但如每天上班等下班,日复一日,也是件累人的事。工作表现随著心情下滑,不求表现,只求完成,我们在公在私都需要大假,重拾干劲。
有质素的假期才能给你力量
有质素的假期才不会白放。假期最能把时间扭曲,星期五来得那么慢,周末却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后星期一犹如地狱一般,更是渡日如年。要是只有两三天的假期,你可以走“freestyle”路线,“Happy Friday”先去跟朋友吃晚饭,尽兴一点的话就喝酒喝到宿醉,醒来已是星期六下午,或拍拖或与闺蜜逛街看戏吃饭,如果都没有,还可以进修一下。星期天是家庭日,跟家人喝过下午茶,看看书,做点运动,无所事事便己是晚上,又要收拾心情准备上班。这样的假期已算是十分充实,但长达一年的假期?日日如是便是浪费。
像很多香港人一样,施德明也一样喜欢外游,一放假便搬到喜欢的地方,一住便是一年。“Freestyle”确是很吸引,施德明第一年亦是如此,结果把很多时间花在烦锁的事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二年,他便如小学生般划分每天的时间表,要做的事可以是看一本久久未看完的书、做瑜珈⋯⋯甚至连“想想未来”他也放到表中。假期不白放的关键在于“计划”,做自己真正喜欢或可令自己进步的事。
放假可让你找回自己?
很多人会正视自己的工作,却很少人可以正视自己的假期。基于很多限制,我们纵然不能放一年假期,但怎样利用长假期还是事在人为。我是分秒不能停下来的人,连妈都问我屁股是不是尖的,秉承香港人分秒必争的精神,试过一个假期走三个国家,走马看花,比上班还累。当然我还是爱旅行过于上班,但“物尽其用”却未必充实,现在若问我那三个旅行有何得著,我还是答不上嘴。若是好好善用假期,会否是做一些平常没时间做的事,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多于“走马看花”的深度游,找会被工作淹没了的自己呢?
无论有多爱自己的工作,“七年之痒”也属人之常情。面对这关口,有人默默忍受,渡日如年,有人贪新厌旧,素性找一份新工作,但谈何容易,而且久了还是有老问题。若只是沈闷、无力和疲累,不如好好计划一下下一个长假期,不但可以给你继续走下去的力量,说不定还让迷失的你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