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外劳|加薪请人先?低薪挨住先??姚柏良:旅游业缺钱又缺人
作为本港四大产业支柱之一,旅游业先后遭受修例风波和薪冠疫情重创,访港旅客人数由2018年的6,515万人次,骤减至2021年的9.1万人次,而本地生产总值占比也由2018年的4.5%,一度暴跌至2020年的0.4%。今年香港全面开放后,旅客涌现街头,首五个月访港旅客人次突破千万大关。不过,旅游业界仍然忧心忡忡,认为行内人手严重短缺,希望政府加快输入外劳。然而,“人手短缺”真的是旅游产业的症结所在吗?业界长久以来过度依赖大量内地游客来港购物消费的“高量低值”旅游模式,本就已经陷入产业老化的发展瓶颈,应该怎样着力解决?
业务只及疫前一半
“大家好像有个错觉,就是旅游业已经恢复了,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柏良如此说。随着香港与内地和世界全面通关,大量旅客重临香港,今年首五个月访港旅客人数达到1,013万人次,创下三年以来新高,回到疫前四成水平。但在姚柏良看来,形势不容乐观,因为目前只有内地及东南亚等短途旅客恢复得较快,达到疫情六成,但美洲、欧洲等长途旅客的入境人次,只有2019年的三成而已。
酒店的入住比率和平均房价,同样是反映本港旅游业复苏情况的重要指标。以“五一黄金周”为例,不少业界代表表示,酒店订房率达到七成;而油麻地、大角咀、荃湾和青衣等地区的酒店,每晚房价更由700多元增至2千多元。但姚柏良认为这些数字不能说明实际状况,正因为客源集中于节庆假期,房价的大幅飙升反而突显平日的暗淡市况。
姚柏良举例说,2018年全年,酒店房间入住率是91%,平均房价为1,376元,可见业界距离复苏仍有漫漫长路。“要看全年或者一季的酒店情况。如果平日的旅客量比较稳定,房价的波幅不会那么大。”他续称,“并不是要追至疫前的数字。但数据很实在反映人头多不一定生意好。你看到旅行社普遍业务都未恢复到疫前的一半。”
人手不足?薪酬不足?
事实上,“五一黄金周”当中,本港录得336万出入境入次,远低于政府预期的461万人。而在100多万入境人次中,内地旅客只有62.5万人次,是2019年的六成。
旅业复苏乏力,《香港01》早有分析指出,香港向来过度依赖“关税优势”,借此吸引大量内地游客来港购物,但缺乏前瞻视野,没有积极因应时代转变开拓新兴景点、发展多元旅游模式,如今所谓“购物天堂”的美誉明显受到网购兴起和海南岛离岛免税购物区的挑战;加之2019年反修例风波重挫内地旅客来港旅游意愿,倾向前往日本、韩国、星马泰等对旅客更为友好的邻近国家。零售管理协会执行总监罗振邦上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旅客消费模式已经转变,更多注重旅游体验,未必会“大手大脚”购物,倾向于深度旅游或品尝街头小食。这样看来,本港旅游业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不过,姚柏良认为,人手不足才是旅游业发展不前的主要原因,因为航空业、酒店业、旅游业、饮食业行行缺人,连带削弱整体旅游相关行业的竞争力和价格优势。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于月中举行的输入外劳记者会中表示,今年四月航空客运量只有疫前的四成,预料要明年才能回到疫前水平。然而,航空业的人手不足问题严重,影响机场的有效运作,根据机场管理局调查结果,预计明年年底航空业人手需求会由现时53,000人升至69,000人,届时人手缺口将达16,000人,其中约七成半为前线机场职位空缺。
加薪会有恶性竞争?
“由于人手不足,航空公司的运力和航班数只有疫前的五成,你就只能做这五成。如果航班成本较高、而机位有限,旅行社能卖的产品也会受限。你会看到整个产业链都受影响......没有大交通,你什么都做不成。”姚柏良分析,航空业的职缺问题是当务之急,而酒店业、旅游业、饍食及服务业的人手问题,同样左右着旅客在港旅游体验。
香港酒店业主协会今年5月进行“酒店业人手短缺及输入劳工意见调查”,指酒店业欠缺9,000员工,远多于政府统计处于去年统计的2,200个空缺。据旅游发展局辖下香港旅业网数据,预计到2025年,酒店和酒店房间数目会由去年的319和89,205间,升至329和91,310间。姚柏良表示,未来两三年会有更多酒店落成,届时人手需求将会更大。
其实,疫情三年,酒店业尝算有路可走,可以转型为月租和防疫隔离之用,宅度假(staycation)的一时盛行亦为行业“吊命”。但依靠传统旅游产品、带团和代订票务为主的旅行社,在疫情期间可谓无路可走,只能够不断缩减规模、减省成本。
旅行社只剩下“壳”
据政府统计处数据,在2018年,旅游行业总体就业人数为25.8万人,到了2021年只剩2.2万人。旅游业议会总干事杨淑芬去年年底接受采访时指,按去年5至7月“保就业”计划的统计,需要出粮的旅行社雇员已少于9,000人;计及停薪留职的员工,估计业界少了一半人手。姚柏良形容,“很多旅行社只剩下‘壳’,只为了求生,等待复常。”
好不容易挨过了疫情,百业待兴,已经“甩皮甩骨”的旅行社要逐步恢复业务能力,必需大量招聘人手。当前本港失业率处于3%的较低水平,各行各业都在抢夺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激烈了,“加人工,抢人才”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必要之举。
可是,姚柏良否定加薪的正面作用,担心出现恶性竞争:“不可能一下子请那么多人。一定是要先有业务量,才有资金请人。可以说我们是最晚复苏,在就业市场能够聘用而且能承担其薪酬待遇的,都是能力最弱的。业务仍未恢复,没有资金,怎能大幅加薪抢人?这样会形成不同行业互相‘抢人’的‘恶性循环’,令行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输入外劳程序繁复
那么,业务需要恢复到哪个地步,业界才可以增加薪酬?以出境游为例,印花征费自去年9月以来稳定上涨,由19万元升至今年5月的150万元,能否说明旅行社的营运能力已经有所改善?姚柏良回应指,印花收入增加并不能反映实际的行业复苏情况,高团费会推高印花收入,但不代表团量回升,现时出境团未恢复到疫情前的六七成水平,“现在很明显是请人难,有生意的时候,没有司机开旅游巴,又缺导游接团,哪敢接生意?更何况现在连为旅游产品报价都不够人。”
企业需要资金复常,港府已于4月29日推出“跨境客运业百分百担保贷款专项计划”及“旅游业界百分百担保贷款专项计划”,冀为疫情重创的旅游业、酒店业、运输业提供适切贷款,从而减轻资金和人手压力。但姚柏良指出,措施未能解决最为迫切的人手问题,“输入外劳,能够‘扭松’本港紧绌的劳动力市场。有稳定的劳动力供应,对行业请人、留人都有一定帮助。既有利于企业营运,又能提升整个社会的竞争力。”
姚柏良认为酒店前台、房务员、餐饮业员工、旅游巴司机等职位可以输入外劳,但甄选和培训程序是不可或缺的,而导游、领队等职位应该留给本地劳工。他批评过去的“补充劳工计划”申请程序繁复耗时,无法即时填补业界空缺,“房务员请不到人,你还要我登报,咨询劳顾会,‘搞一大轮’才批准。从业界角度来说,就是‘多余’。”
要有量变更要有质变
特区政府6月13日宣布全新输入外劳方案,其中就建造业、运输业推出特别计划,最多可以输入两万名外劳,申请个案将由政府直接处理,无须再经劳顾会的审批;而“补充劳工计划”则被“优化”,暂时取消禁止输入售货员、侍应生、接待员、收银员等26个非技术或低技术工种劳工的限制。对此,姚柏良形容,有关行业的人手短缺问题尤为严重,政府应该尽快推行,“就算你本月公布细节,到执行招聘,什么时候才能请到人?不是说你一挂牌(招聘)就有人来。如果要到年尾才有人,那已经太慢了。”
香港确实面对颇大劳动缺口,在紧急情况下输入外劳也是必要之举;不过,在“输入外劳”之外,港府仍须解决两大问题:首先,劳资权力长期极不平等,本地劳工未能按劳获得合理报酬,一旦“输入外劳”只会更加限制薪资改善的空间;其次,香港深陷产业单一固化、未能追上科技发展的升级困难,如果无法透过“质变”大幅提升产能,相信再多的“量变”也无补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