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外劳.周小松 X 邵家辉|“补充劳工计划”惨变“鸡肋”?
人力短缺是短期还是长期?到底缺少1万还是5万人?改善薪酬待遇可以吸引雇员?雇主大幅加薪都请不到人?随着特区政府周二(6月13日)公布为运输业及建造业特设的输入劳工计划,并容许输入以往禁止的26个非技术或低技术工种工人,输入外劳争议似乎告一段落,但各方疑虑仍未消除。《香港01》邀请代表劳资双方的立法会议员——劳联秘书长周小松和自由党主席邵家辉,围绕人力短缺是真假议题、“补充劳工计划”有没有效、改善薪酬待遇能否提高劳动力等等问题,隔空对话。
特区政府周二(6月13日)公布为运输业及建造业特设的输入劳工计划“允许最多输入2万名外劳,并要求雇主为其提供宿舍,或租用政府提供的中央宿舍;同时又宣布优化现有“补充劳工计划”,容许未来两年输入以往禁止的26个非技术或低技术工种来港工作,包括侍应、收银及售货员等。此前行政长官出席行政会议前见记者,率先透露是次有限度输入外劳的三大原则:保障本地劳工就业优先,如要输入劳工,只针对人力明显不足的行业,以解决有关行业的迫切人手短缺问题;保障本地劳工的工资收入,输入劳工的工资不得低于相关职位的工资中位数;以培育和增加本地劳工为主,引入外来劳工是辅助性及非永久性措施。然而,对于基层工友而言,仍有不少疑虑。
劳工界议员周小松强调,现有“补充劳工计划”一直行之有效,而劳工顾问委员会(劳顾会)宜能够扮演监察角色,防止雇主滥用输入外劳机制,从而保障本地工人权益,毕竟始终有部份人根本无法“升级”。但他也承认,“补充劳工计划”存在优化空间,例如可以将原本审批所需的五个月时间,压缩至两三个月,从而提高输入外劳效率。
批发及零售界议员邵家辉则认为,“补充劳工计划”并不完美,因为审批时间太长,而且雇主需为雇员提供住房。被问及“滥用机制”的忧虑,邵家辉不以为然,表示申请文件需要雇主盖章作实,不能作出虚假声明,否则将会面临刑事罪罚;他还说,“社会上是有很多人骗钱,你要犯法我也阻止不了,不然就不需要监狱。”至于劳工团体向来争取透过改善薪酬待遇和家庭友善政策以释放劳动力的倡议,邵家辉批评那是“混淆视听”,因为当下会工作的、能工作的,基本上都已经在工作了。他又提到,香港社会非常富裕,“有些人给他老婆30万家用,她出去工作只有几万块工资,那她为什么要工作?而且香港人喜欢存钱,一般都有积蓄,并不迫切要找工作。”
以下是周小松和邵家辉隔空对话的文字实录下集。
“补充劳工计划”行之有效?
香港01:“输入外劳”争议主要围绕两大问题:一是怎样判断哪些行业需要输入外劳;二是怎样输入外劳才能解决劳工短缺的问题。政府本身设有“补充劳工计划”,允许雇主以不低于相关职位的每月薪金中位数,申请输入技术员级别或以下的劳工,同时订定不能输入的工种清单,涵盖零售业、餐饮业、建造业在内的26个基层职位。劳工处主导审批程序,过程中需要咨询劳顾会的意见。连月来,不乏资方代表批评机制准入门槛高、审批时间长、清单已不合时宜,要求绕过“补充劳工计划”及劳顾会。政府亦曾因应疫情期间的护老需求,有时限地放宽输入内地护理员。你们认为优化前的“补充劳工计划”是否存在问题?一个个案从申请到批准需要多久?机制又是否存在优化的需要?
周小松:你可以看到“补充劳工计划”一直行之有效,2017年以来每年平均输入3,000人以上(见下图),去年输入人数更升至5,800多人。即使是机场第三跑道工程、启德体育园、港珠澳大桥等多个工务工程同时上马所导致的短期而即时的人劳动力需求,机制亦有效审批申请,大批输入外劳。
我在2019年担任劳顾会的劳方委员。现时审批个案需时大概五个月,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雇主需要在本地招聘四个星期,证明无人入行;然后,劳工处辖下的补充劳工科会审批申请书,评估雇主的申请需求、在职本地雇员数目、雇主的业务及财政状况,大概需时三个半月时间;最后,劳顾会需要咨询行业工会,平均耗时十日至两星期。例如申请输入电工,我们会咨询电器工程工会,了解本港电工的人手供应情况,如果人手足够有余,根本无需输入外劳,只需要举办招聘会,就能够填补职位空缺。
劳顾会的监察角色,有效防止雇主滥用输入外劳机制。这样既能够解决行业的人手问题,又能保障本地劳工权益。政府可以尝试优化“补充劳工计划”。如果社会就个别行业已经有“无人入行”的基本共识,政府可以考虑压缩本地招聘时间至两个星期。劳工处亦可以增聘人手,加快审批程序。
最初设立26个禁止输入外劳的工种清单,正是基于一种社会共识——这些工作技术门槛低,容易培训,不缺人手,无人入行的唯一原因是过于苛刻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所致。我们认为有必要保留清单,这样才能确保基层工种不被外劳取代。除非是有个别工种出现短暂而大量的人力资源需求,或者港人的工作取向出现变化,部份工种在20年后将会无人入行,届时政府可以“拧松”机制,限时限额循“补充劳工计划”输入外劳。
谁在拖长外劳审批时间?
香港01:这份清单里,有哪些工种可以“拧松”?
周小松:这要交由劳顾会讨论。在我看来,这26个工种其实都不缺人,像建造业的喷漆工,以前一定有人做,但如果说现有人手跟不上近年大增的年均工程量——工务工程从2022年开始,持续增长至每年超过1,000亿元,连同私人市场,整体的工程量预计将会增长至每年3,000亿元的水平,那可以循现有机制输入外劳。
但这样的工程量不可能长期维持,总有一天会回落至稳定水平。到时候,行业不能依靠外劳。至于这一份清单,原则上是应该予以保留,从而避免本地基层工人被外劳取代。
香港01:劳方说“补充劳工计划”存在优化的空间,可以将五个月的审批时间,压缩到两三个月。资方为何仍要强调绕过机制和劳顾会?
邵家辉:只可以说计划并不完美。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雇主要为输入劳工安排住所,比如租㓥房给他们住,也要六七千元的成本,居住和工资成本已经飘离市场。这种要求并不合理,自然把绝大部分需要人手的雇主,拒诸于门外,所以每年只有数千宗申请。二是劳顾会中劳资双方代表各占一半,容易出现争持不下的局面,拖长审批时间。
绕道或致机制被滥用?
香港01:但翻查2017年至2021年“补充劳工计划”的数据,年均获审批数量占申请数量接近六成以上,并无资方形容的审批困难。
邵家辉:但你看看澳门输入外劳的情况,45万劳动人口当中有大概15万人为外劳;新加坡约350万的劳动人口里,除去外佣,有大概76万的基层外劳。香港367万劳动人口,一年只有5000名外劳,这无需再多解释。如果这套机制有效,就不会有这么多争议。机制高成本、难申请、审批时间长,这对于本港正面临的人手短缺问题,都是障碍。
香港01:但这些障碍能否消除?对于政府而言,劳顾会只是非法定的咨询机构,审批外劳的主导权由始至终都在政府手里。按理说,劳顾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邵家辉:是的,劳顾会始终是咨询架构,审批权在政府手里。政府也想绕过劳顾会,不然,为什么要推出“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额外输入3000名护理员?早前(5月5日),劳福局局长孙玉菡拜会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夏主席要他解决香港人力短缺问题。你要国家领导人过来提醒你,你都做了些什么?
香港01:劳方忧虑假如绕过现行的“补入劳工计划”和劳顾会,很容易出现滥用机制的情况。您怎样看?
邵家辉:你觉得会怎样滥用?
香港01:开空壳公司,请人过来做与申请目的不符的工作,或者不按照员工比例聘请外劳......
邵家辉:政府文件是要签名的,虚假声明属刑事罪行。可以派人定期巡查,或者查看他们的帐本和强积金纪录。社会上是有很多人骗钱,你要犯法我也阻止不了,不然就不需要监狱。
还有没有劳动力可以释放?
香港01: 部份行业自疫情以来,面临着市场需求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等挑战,被迫转型。而本港的平均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20年后,专上教育水平人口将占大多数(见上图),无疑需要重新评估不同行业的人力供求。你认为政府需否制订一套根据长远经济规划而定的输入外劳方案?
周小松:一方面可以优化“补充劳工计划”。另一方,制定长远的人口政策,预测人力需求,推出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考虑科技发展因素,同时推出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港人的劳动参与率,现时57.7%的劳动参与率相对较低,其中男性参与率为63.9%,女性为53.1%。政府可以推出更多家庭友善措施,例如推一步推广由教育局与劳福局合作的课后托管班,让妇女在6点下班后才到学校接子女回家。企业可以推出更多弹性工作安排,并以先聘用再培训的方式,吸引更多料理家庭的妇女劳动力,重新投入职场。政府可以分析从事非经济领域人士的学历、年龄,以及地区的职位空缺,做好职位匹配。
面对科技进步的挑战,基层工人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香港并非福利社会,难以支援大量的基层失业工人。我认为香港有必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基层职位,不能完全依赖外劳任职基层职位。始终有部分人是无办法“升级”的。
邵家辉:像香港的房屋问题,有多少人、多少土地、每年多少建屋量,全都有统计。房屋政策是一个“明知而不为”的问题,人口政策也是。但我并不完全怪责政府,政府亦有做恒常的人力资源推算和人口普查,惟因“反修例”和疫情的出现而大失预算,导致本港现时陷入劳工短缺的困境。劳方经常说要释放妇女劳动力,要设立更多的托儿服务,但有人做托儿服务、有人照顾我家的长者吗?再者,香港是一个非常富裕的社会,有些人给他老婆30万家用,她出去工作只有几万块工资,那她为什么要工作?而且香港人喜欢存钱,一般都有积蓄,并不迫切要找工作。当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大学毕业会愿意洗碗、做基层工作吗?很多释放劳动力的说法,都是混淆视听。现在基本上能工作的,都工作了。
香港要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科技发展是必然趋势。像现在香港有愈来愈多的工务工程使用“组装合成”建筑法,直接建好一层楼再搬到工地组装,大大节省行业的人手需求。我们应该在输入外劳填补基层工作职位空缺的同时,大力培训本地人,让他们适应科技发展,担任中层以上的职位。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基层职位被科技取替,经济发展形势突然改变,我一定先照顾香港人,始终亲疏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