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能否成为香港农业救命草?

撰文: 刘彦汶
出版:更新:

“农业”在香港是个有趣的议题。有人把它当成“经济活动”,认为它的发展早已式微,如今产值占比不足0.01%;有人将它和“本土思潮”扣连,高呼“农地复耕”、“自给自足”;也有人视它为烦嚣城市的“小确幸”,在新界租用小片农地,每逢假日可以下下田、种种菜。面对各种理解和期许,特区政府明显没有给出明确方向和清晰说法,除了早于2016年抛出口号般的“新农业政策”、提供仅仅五亿元补助、开设一个只有80公顷的“农业园”之外,根本欠缺全面规划,更加没有追上科技发展的升级配套和能够面向市场的落地扶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腾飞之前,农业曾经是香港的重要产业,例如“元朗丝苗白米”便是老一辈香港人念念不忘的回忆,而港产蔬菜、活家禽、活猪肉、淡水鱼的生产量,更分别占去全港食用量的33%、40%、20%和10%,尚算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供应链中断。

但农业的辉煌已经过去。和其他现代化城市一样,当香港“城市化”渐具规模,四大经济支柱愈发稳固,农业也就开始式微;尤其在1983年“生发案”后,为在日益昌盛的物流发展当中分一杯羹,农地被自行改用成为露天停车场和储物场的情况愈来愈多;加上港府自九十年代起积极征地发展新界东北,至今农业产值占比已跌至不足0.01%,有99%食品都是进口而来。

如果单纯用“经济活动”理解“农业”,天然资源匮乏、土地面积有限、以服务业为主的香港确实没有优势,所以不时有人质疑大力发展农业的必要。但与此同时,近年本土思潮炙热,有人因而将“本土”和“农业”扣连,并把“发展”和“农业”放在对立面,一方面极力反抗政府征收农地重新建设,另方面高呼“农地复耕,自给自足”。

香港土地面积有限,在农业方面确实没有优势,所以不时有人质疑大力发展农业的必要。(资料图片/吴钟坤摄)

农业具社会生态价值

不过,就算跳出“经济”和“政治”的维度,农业亦非一无是处,而是具备一定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香港虽然是个自由贸易的港口,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应有尽有,但如果过度依赖进口产品,例如有多达99%食品供应来自进口,也着实并不理想—以往世界各国拥抱全球化的时候,供应链相对稳定,但近年“反全球化”之风盛行,加上中美贸易战、围堵中国等等纷争,香港身处夹缝之中,或会受到影响;再者,食品供应也与燃料价格和运输便利等息息相关,去年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多国经济停摆、生产停顿,加上封城、封关措施难免限制粮食进口,各地食品价格一度出现惊人增幅,香港更出现多次担心食品短缺的抢购风潮。

另外,有机农业已被视为解决全球气候恶化问题的良方,作为亚洲国际大都会的香港,没有理由置身事外。如果推动生产有机作物的“都市农业”,鼓励农民以城市废物作为堆肥材料、采取对生态友善的农耕方式,不但能够减少垃圾、循环再用,而且可以带来低碳效应。事实上,近年港人的食安意识已经逐渐提高,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亦稳步上升,在环保大潮之下,市民更加注重缩短“食物里程”以减少碳排放,相信本地有机市场极具潜力;再者,由于香港高楼林立,愈来愈多市民希望城中能够保留更多绿色空间,以实践低碳生活。

然而,当香港市民对农业发展有了新的期盼之际,香港政府却只是利用新的包装,施以旧的政策—位于新界东北古洞南蕉径的农业园便是一例。

当香港市民对农业发展有了新的期盼之际,香港政府却只是利用新的包装,施以旧的政策。(资料图片)

“农业现代化”欠清晰定义

前特首梁振英曾于2016年《施政报告》提出“新农业政策”,以推动本地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当中“农业园”是首项政策要点和先导试点,希望借此协助农业持份者学习农业科技和农业商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促进有关知识的转移,从而提升生产力。不过,尽管“现代化”一词在政策文件中多次出现,但当局并未为此厘定清晰定义。至翌年发表《新农业政策的主要措施进度报告》(下称《进度报告》),虽提及“农业园”将划分作传统耕种、有机耕种、花卉耕种及现代化耕作模式,但仍未有解释何谓“现代化”—事实上,除香港最流行的“水耕种植”外,现代化农业还包括多种技术,例如“精准农业(precision farming)”,却未知有何部署。

当定义不清,方向就变得模糊,措施也就混乱,未能达致最佳效果。香港土地教育基金总干事龙子维质疑,当局未必懂得区分“现代化农业”的各种技术:“如果只是‘水耕’,未必需要在农业园里做,在市区、棕地也可以;如果是‘精准农业’,似乎又看不到政府有什么政策可以做,令人怀疑‘现代化农业’在农业园的角色是什么?有没有合适的配套?”他解释,被划作第一期农业园的蕉径本为常耕农地,水源、土壤资源及地理脉胳都十分适合土壤耕作,暂未看到改以水耕种植的必要性;其次,“精准农业”技术虽然可以用于土培农耕,但需要数据系统记录土壤状况,再计算需要投放的农药、肥料等数量,协助提高农作物的质量,相关配套必不可少;另外,水耕与现有农户商业模式不一,容易引发销售不公。

其实,对于现代化农业,政府有多条道路可走,例如《进度报告》提到“容许工业大厦容纳新农业科技”,绝对可为城市农业带来新转机。龙子维也说,这是值得探索的项目,倘若可以发展天台农场、垂直农场,相信无论是减低碳排放抑或活化大厦,都是理想的现代化农业选择。

但政府明显没有仔细思量,归根究柢,其实是本身对香港农业的未来也未能给出明确说法—究竟是有心有力重振农业,还是只利用一些小修小补的措施安抚业界,例如把农业园当成新界东北农户的“补偿性安排”,以为找个地方安置他们就可以了?

龙子维质疑当局未必懂得区分现代化农业各种技术。(黄宝莹摄)

关键在于能否成产业链

“水耕也好,常规也好,(割)草机也罢,这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认为香港农业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由科技到学界支援,再到销售以至技术援助,政府可否集合农友,以提供产业上的支援?”龙子维一再质疑“农业园”的目的和成效,认为如果政府有心发展农业,必须重新制订产业政策,而不是简单划出园区了事。以商业配套为例,绝对需要政府提供政府扶持,“政府有向水耕种植提供‘一条龙’的销售计划,甚至找明星帮忙卖广告”,龙子维认为“农业园”也应该由政府投资协助常规及有机耕作农户,让其成为农作物的销售点。须知道,倘若政府在推动产业时无法提供行销策略及产业的经济发展前景,无论以什么高科技、建多少个农业园,都无法保留现有的农业人才,遑论吸引年轻一代的创新农业人才。

可是,当下根本没有农业政策的目标,更加没有衡量农业园是否有用的标准。龙子维分析,从“新农业政策”得知,农业园计划连同“农业优先区”同时提出,估计前者是后者的先导计划,政府可能根据农业园的收益考虑划分多少土地用作农耕;不过,2018年食物及卫生局汇报“新农业政策”主要措施的进度时指出,“农业优先区”的顾问研究需花数年完成,计划在今年依然无声无息。而且,在未处理好农地分配问题前, 政府已急不及待提出“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以增加房屋供应,更令龙子维怀疑所谓“新农业政策”是否已经失效,他更担心这个80公顷的农业园或会成为唯一会受政策保护的农地,“对于其他不包括在内的农地,政府的立场又是如何?”

无可否认,基于政府农业的定位模糊和政策匮乏,农业园前景堪忧,但它还是为不少有心人带来愿景,起码可集合农业人才,共同研究香港农业的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林汉明认为,农业园可拓展优质种子的研发,例如研发出能适应香港气候的新品种。(欧嘉乐摄)

集合人才思考如何转型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林汉明接受《香港01》 访问时坦言,随着城市发展,香港原有大片农田已被打成小散户,生存机会愈来愈低,“有很多(农田)荒废了,有些作有机耕种、有些作休闲农田、亲子活动,变了碎片化的农业,可以走多远?”他认为,如果无法集中农田,农户孤立在外无援,而“农业园”的出现,起码提供了共同思考转型的机会。

尽管政府许下保留农业的承诺,但明显缺乏专业知识,因而限制了对“现代化”农业的想像。事实上,农业园可以做到的高科技发展,远远不限于《报告》所指的水耕种植、垂直种植,正如林汉明所指,未来世界的农业发展一定是跨学科,会包含不同的技术,“有年轻人会想用AI(人工智能)技术协助种植,要结合机械工程学、资讯科技学等,所以更需要有这些地方(农业园)可以聚集(人才和技术)。”另外,以研究种子为主的他认为,农业园还可拓展优质种子的研发,例如新品种,或适合香港气候和都市化农业的品种。

林汉明强调,香港农业转型是必要且逼不得已,土地资源的紧张本来已令农业渐走下坡,单靠零散化的常规农业和并不完善的产业链,只会令农业慢慢被淘汰,但他相信,如果农业园可以做好科技及教育工作,或会吸引新的农夫进场,“如果大家都有创新意念,让新一代人认为农业不再走下坡,不再是纯粹消闲的东西,或可以通过他们去说服地主发展(农业)。”

林汉明认为,农业园是重要的教育及培训中心点。(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政府在推动式微产业时最为人诟病的,往往是缺乏对人才的培训与大众的教育,一个产业的消亡,除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人才流失也是致命原因。林汉明认为,农业园是重要的教育及培训中心点,“以往香港未必会有高技术(农业),但现时有一个集中地可训练农夫、有兴趣的人,可以推广生产。”他指出,当下年轻一辈未必对农业有太多认识,如农业园可以成为教育平台,安排学生定期考察,可让下一代对农业发展形成新概念;同时,“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高兴,觉得原来新一代人都会觉醒,知道农业是重要的。”

如果农业园能够成为学者研究农业科技的据点,将已研发好的技术或种子带到农户手中,香港农业自然有望出现转机。可是,当局只是以“地换地”的方式向农户租赁土地,根本没有完整规划,除基本建设外,也未见提供任何机械设备或水利建设,着实难以令人寄望农业园可为香港农业发展带来什么效益。林汉明在访问结束时向记者表示:“我是很支持‘农业园’计划的,但我不想在它完成后会觉得很可惜。”

上文节录自第259期《香港01》周报(2021年4月6日)《“农业园”能否成为香港农业救命草?》。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59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对选举改革的积极反思 把港人治港落到实处

“忠诚的废物”只是善意鞭策 对话田飞龙:“一国两制”正在换个活法

苏州过后无艇搭 被忽略的首份白皮书和习近平劝告

“农业园”能否成为香港农业救命草?

欧洲疫情爆发一年 历程峰回路转 后续仍难预料

媒体电子转型的存亡之秋:在网络世界中寻觅新闻价值

《民法典》实施之后 说好的“新时代女性”来了吗?